目录/提纲:……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水土保持工作的战略意义
(一)水土保持是筑牢生态屏障的必然要求
(二)水土保持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水土保持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二、聚焦重点领域,构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
(一)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提升生态茶园治理效能
(二)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打造生态清洁示范样板
(三)以碳汇开发为突破,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三、强化协同共治,凝聚水土保持工作合力
(一)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压实工作责任
(二)拓宽资金人才渠道,强化要素支撑
(三)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增强保护意识
四、聚焦长效机制,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监督管理
(二)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
在全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担当,推动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X市奠定坚实基础。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相关领导、各区主要负责同志、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水利、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代表。刚才,X区、X县等单位围绕水土保持实践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具体、很有成效,充分体现了我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创新探索,我都表示赞同,希望各部门、各区县认真学借鉴,抓好工作落实。下面,结合我市生态建设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水土保持工作的战略意义
(一)水土保持是筑牢生态屏障的必然要求
作为闽江源头和福建生态屏障,X市肩负着维护全省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围绕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202x年,在省对设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评中,我市获评优秀档次、居全省第二;202x年,市水土保持中心获评全省水土保持先进集体,水土保持率达93.8%,比全省平均值高0.85个百分点。以XX玲珑溪谷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为例,通过山、水、林、田
……略……
缓地表径流,预计可使项目区水土流失量减少30%以上。建立技术推广服务团队,由市水土保持中心联合武夷学院专家组成技术指导组,为茶企提供从梯壁整理、麦冬种植到后期管护的全过程技术支持,确保技术应用成效。
二是深化“以草养茶”生态模式。在建阳区天云茶叶种植基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水土保持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范》,筛选适合不同海拔、土壤条件的本土优势地被植物品种,建立“草种资源库”。2025年,在X县、X镇等地建设5个千亩级“以草养茶”示范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茶农采用本土益草覆盖技术,实现茶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预计到2026年,全市生态茶园面积占比将提升至60%,茶叶亩均产值提高20%,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15%,降低病虫害发生率25%。
三是推动茶山水土保持数字化管理。开发“茶山水土保持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气象监测、土壤墒情、植被覆盖度等数据,实现对茶园水土流失风险的实时预警。在示范基地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降雨量、土壤侵蚀量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茶农提供精准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议。2025年,先在10家重点茶企试点运行,2026年逐步推广至全市主要产茶区,提升茶山水土保持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打造生态清洁示范样板
一是系统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围绕闽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以流域水系为单元,统筹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安全生态水系、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2025年,计划实施溪、河等10条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总投资5.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新建生态护岸35公里,种植水源涵养林1.2万亩。借鉴XX玲珑溪谷项目经验,将小流域治理与乡村景观打造、文旅资源开发相结合,在县镇、区村等地建设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村”,配套建设游客驿站、生态步道等设施,形成“一流域一景观、一村庄一特色”的治理格局。
二是创新建立“巡河交水制”。推行系统化“巡”、清单化“改”、责任化“交”的治水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治理体系。由市水利局牵头,联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每月开展一次流域联合巡查,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前后任一盘棋”的治水新格局。2025年,在X河、X溪等重点流域试点运行,力争实现流域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00%,岸线生态修复率达95%以上。
三是提升小流域治理科技含量。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与大学、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合作,开展小流域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重点攻关崩岗治理、坡耕地整治等难题。2025年,在县流域建设小流域治理科技示范园,展示水土流失防治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全市小流域治理提供技术示范。
(三)以碳汇开发为突破,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一是推进闽江上游河湖碳汇项目。依托市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和闽江主要发源地的优势,推动“闽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开发项目”。该项目将填补国内河湖碳汇开发领域的空白,为其他大江大河碳汇方法学编制提供经验。2025年,完成项目前期调研和方法学编制,在X湖、X河等区域开展碳汇监测试点,建立河湖碳汇计量模型。预计到2027年,项目可实现年碳汇量50万吨以上,通过碳交易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形成“越保护越受益”的良性循环。
二是建立水土保持碳汇计量体系。联合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开展水土保持措施对碳汇能力提升的研究,制定《水土保持碳汇计量技术规范》。重点分析生态茶园、水源涵养林、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对土壤固碳、植被碳汇的影响,建立水土保持碳汇评估模型。2025年,在X县、X区选取3个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项目区,开展碳汇量监测评估试点,为全市水土保持碳汇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培育水土保持碳汇市场主体。出台《市水土保持碳汇开发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水土保持碳汇项目开发。培育本地碳汇服务机构,提供从项目设计、碳汇计量到交易对接的全链条服务。2025年,扶持3—5家本地碳汇服务企业,建立市水土保持碳汇项目库,储备一批可开发的碳汇项目。加强与国内碳交易市场对接,推动X市水土保持碳汇项目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三、强化协同共治,凝聚水土保持工作合力
(一)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压实工作责任
一是建立双组长负责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各区县参照市级模式,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市级统筹、区县主责、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各区县、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5%,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机制,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问责。
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市水利局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负责水土保持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和监督检查;生态环境局加强流域水质监测和污染源_;农业农村局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水土保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研究解决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区是本行政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为 ……
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