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结合近期学和工作思考,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和认识,与大家交流。发言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通过深入学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我的内心感受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一是“紧迫感”,二是“方向感”,三是“责任感”。这一战略构想,不仅仅是宏观经济层面的顶层设计,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安全、关乎每个区域兴衰存亡的根本遵循。作为x县的“一线指挥员”,我时常反思,在全国、全省、全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盘大棋中,x县的位置在哪里?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未来的路径该如何走?这种思考越深入,肩上的担子就越沉重。
一、深化思想认识,把握战略主动
学的过程,是不断校准思想和行动“罗盘”的过程。过去,一谈发展,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招商引资、上项目,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外”。而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并非要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求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地放到自身上来,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思想触动在于对“循环”的理解。经济社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其活力在于循环畅通。正如源文件所指出的,“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这个循环,既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内部小循环,也包括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大循环。对于x县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的县域单元,畅通循环尤为重要。过去可能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搞“内循环”就是在县域内搞“小而全”的自我配套。通过学才深刻认识到,这是对战略的曲解。真正的内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是要打破行政壁垒,让优质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x县的“内循环”不是要画地为牢,而是要更主动、更高效地融入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大动脉之中,成为其中一个功能完备、血脉畅通的“器官”。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对x县的警示意义尤其深刻。我们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如果缺乏人无我有的“独门绝技”,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就容易被边缘化,甚至在产业链重构中被“甩下车”。这种自立自强,不是什么都自己干,而是要找准定位,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形成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打造属于x县自己的“金字招牌”。
二、正视现实差距,保持清醒坚定
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为标尺,坦率地说,x县当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和弱项。这既是挑战,也是未来发力的方向。
一是供给体系适配性不强。我们的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产品附加值偏低,创新能力不足。面对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新趋势,我们能够提供的高品质、个性化、绿色化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多,供给侧的升级速度没有完全跟上需求侧的变化。比如,我们的特色农产品虽有品质,但在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群众的实在收益。
二是内需潜力挖掘不深。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从数据看,202x至202x年,最终消费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反观我县,消费场景不够丰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滞后,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吸引力不强,甚至存在本地消费外流的现象。如何让群众“有钱能消费、有地方愿消费、有保障敢消费”,是我们必须破解的课题。
......
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