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四个XX”、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根据调查分析,预计20xx年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将保持相对平稳,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仍将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相互交织的结构性矛盾将不断加剧,同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变数,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仍然艰巨。
一、劳动力供求情况预测
(一)全年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约8.9万人。1、返乡农民工:1.8万人;2、农村转移劳动力:2.2万人;3、大中专毕业生:2万人(中专、技校0.7万人,就读市外大学生回荆及20xx年未就业的0.8万人,荆楚理工0.5万人);4、城乡新增就业人员:1.1万人(初中毕业生0.2万人,高中毕业生0.9万人);5、复退军人:0.1万人;6、上年度结转失业人员1.7万人。
(二)全年预计吸纳就业约7.6万人。1、一产业吸纳就业:0.2万人;2、二产业吸纳就业:2万人;3、三产业吸纳就业:1.5万人;4、创业带动就业:2万人;5、灵活就业及公益性岗位安置:0.8万人;6、外出务工1.1万人。
(三)劳动力供求缺口1.3万人。
二、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存在。20xx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仍处于高峰期,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三大群体上:一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占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四分之一,这对就业市场构成的挑战是空前的。加上大中专毕业生供给结构调整一般比较缓慢,毕业生素质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突出,如何把这部分新成长劳动力合理有效地配置到就业岗位,难度很大。二是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依然严峻。这部分人群主要包括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户家庭成员等。他们不仅面临就业机会少的问题,还往往因为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渠道,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容易陷入低收入、不稳定的工作状态。
(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当前,我市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使得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难度加大。一方面,部分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减少,导致大量劳动者面临失业或转岗的风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金融服务业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现有劳动力供给结构无法满足这些行业的用人要求。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岗位逐渐被机器替代,这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发生。
(三)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如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等,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政策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为了保增长而采取的短期刺激措施可能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应对措施与建议
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同时,注重发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协同作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平台建设,提高服务可及性和便捷性。积极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更加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对接平台,及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帮助求职者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力。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各类院校、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办学,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共同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贫困家庭子女、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通过提供免费培训、推荐就业等形式帮助他们尽快实现稳定就业。
(四)鼓励创新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设立专项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创业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业者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投身创业实践,在更大范围内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于成功创办企业的个人或团队,要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树立典型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五)加强监测预警,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就业统计监测制度,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其对我市就业的影响,定期分析研判就业走势,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一旦发生大规模裁员或失业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防止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总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推进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目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某县就业服务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