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XX引领,高起点绘就“山居图”。按照“XX引领、群众主力”的工作思路,坚持“利民、便民、富民”的原则。一是规划布局先行。示范村创建之初,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群众主体地位,由XX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采取实地踏查、召开群众会、入户调研等方式,征求意见建议,合理设置生产、生活、休闲等空间布局,着力推动实现自然美、个性美和整体美相统一。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根据镇村的发展以及资金情况,采取适用、管用的办法来推进,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二是干群合力共建。充分依靠党员、村民代表、乡贤三支队伍,让党员带头做表率、代表支持聚人心、乡贤出力谋共建。先后多次召开院落会,引导村民积极发言,谈打算、谈思路、谈建议,让群众的事由群众来说,群众的事由群众来做主,群众的事由群众来主办,形成以群众为中心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模式。三是公开公正透明。建设规划确定后,由工作专班按照程序发包给乡村建设服务公司,村级常态化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对示范创建工作中资金使用情况、项目验收结果等一切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到公示公开,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做到“说话有人信、做事有人跟”。
二、突出产业发展,高质量拓宽“致富路”。“就业富民,产业强村。”把发展产业和增加就业作为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一是庭院经济活起来。围绕“种养结合、农旅融合、三产服务”三种庭院经济业态,坚持以农户为主体,按照“自发参与、种养结合、庭院增绿、稳定增收”的原则,引导农户把小茶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及小养殖镶嵌在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让庭院经济与本村产业形成互补。截至目前,XX,超过全镇人均纯收入水平。二是龙头大户带起来。注重企业引进、大户培育、合作社发展,先后引进省级龙头企业XX家,培育本镇XX等能人大户XX户,发展合作社XX家。全村累计发放贷款XX万元,用于支持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
三、强化基础设施,高标准提升“宜居度”。为了全面提升村庄的宜居环境,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一是完善交通网络。针对部分村庄道路狭窄、破损严重的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工程,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XX公里,确保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二是优化供水供电。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确保村民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同时,加快电网改造升级,提高电力供应质量,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三是美化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减少环境污染;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普及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深化社会治理,高效能构建“和谐村”。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氛围。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政权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村民委员会职能作用,引导村民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二是丰富载体平台。依托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实体化运作平台,整合资源力量,实现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推广运用“互联网+”模式,搭建线上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反映诉求、获取服务;探索设立村民议事厅、调解工作室等功能性场所,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沟通交流渠道。三是弘扬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良好家风家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积极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邻里感情和社会和谐。
五、聚焦民生福祉,高水平推进“幸福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教育医疗有保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扶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配齐教学设备,提升师资水平,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和专业人员,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应急救治水平。二是社会保障更完善。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扩大参保覆盖面,确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三是文化生活更丰富。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如送戏下乡、电影放映、图书借阅等,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和利用好本地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文化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和服务。
六、展望未来前景,高标准谋划“振兴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奋力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统筹抓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三是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潜能,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