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某高校党委书记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稿

2024-12-07 华博范文网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安排,本人专题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聚集着众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工作措施得不得当、力度够不够强都将直接关系到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是否贯彻落实到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紧密围绕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决策部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认真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做好相关工作。

  一、深刻认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今天56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根基。20xx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

  二、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要职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首先,高校应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其次,高校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民族文化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再次,高校应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各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条件。最后,高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效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教师队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民族团结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增强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力。再次,高校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不断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高校应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民族团结教育专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首先,高校应推进“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远程教育等,拓宽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其次,高校应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再次,高校应探索项目制、案例制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高校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良好条件。首先,高校应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和优化,通过建设民族文化长廊、民族风情园等特色景观,展示各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再次,高校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首先,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其次,高校应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更应积极作为,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再次,高校应鼓励师生参与志愿服务,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民族团结宣传、科技扶贫等活动,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最后,高校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高校的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民族团结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策部署,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