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会议要求,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交流发言。一、领题调研研讨交流社会救助工作关系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是民生保障和乡村振兴的坚强后盾,是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也是集中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民心事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社会救助作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维护公平的重要手段,有效推动的社会事业的进步。近期,我带领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开展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内容展开:(一)从社会救助大局出发,摸清我市基本情况。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兜底性、基础性工程。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逐渐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稳定化和信息化。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低保对象XX人,人均补助由20xx年的每人每季度XX元提高到每人每季度XX元,增长近XX%;年资金发放总量XX万余元。全市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XX元提高到每人每月XX元,增长XX%;年资金发放总量XX万余元。城乡特困供养对象XX人。全市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管理程序透明规范,资金发放足额及时,分类施保落实到位,基本实现规范运行、动态管理的应保尽保。
(二)从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出发,剖析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分散化”,社会救助统筹力度不够。多部门联合机制导致信息分散,各部门针对特定的服务群体有各自的救助政策,各项政策的有机统筹不够。二是“救助捆绑化”,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有待完善。救助政策大都只覆盖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边缘困难群体的需求,造成救助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三是“服务滞后化”,社会救助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不足。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不深,执行不到位,导致救助对象的申请审批流程复杂,时间较长,影响了救助效果。四是“监督薄弱化”,社会救助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反馈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救助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影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公信力。五是“宣传不足化”,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困难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了解不多,不知道如何申请,导致部分符合条件的群众未能及时享受到应有的救助。
(三)从社会救助创新提升出发,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议市级层面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救助资源的高效整合。同时,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扩大救助覆盖面,将更多边缘困难群体纳入救助范围,确保社会救助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二是强化基层能力建设,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简化救助申请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服务网络,通过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开展定期走访和主动发现,确保困难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三是完善监管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的公正透明。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同时,设立举报投诉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救助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维护社会救助工作的公信力。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知道如何申请救助,确保社会救助政策能够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五是推进智慧救助,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实现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和智能服务,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六是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社会救助工作合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提供心理疏导、就业培训等多元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助格局,共同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确保社会救助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调研,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好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某农商行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心得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