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滩涂广阔,海区饵料丰富,为发展海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几年东营市海参养殖发展迅猛,其中垦利县开发海参养殖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跃居全国三大海参养殖基地之一。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垦利县专门规划了20万亩海水滩涂养殖区,大力发展以海参为主的高效生态渔业;河口区也在规划开发海参养殖。预计到20xx年,东营市海参养殖面积将达到10万亩以上。由于东营地区是黄河淤积形成,其养殖环境有别于其他沿海,进行海参养殖有其独特性,在养殖实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存在的问题:1、水质方面由于沿岸为阔滩带,海参池一般改建或新建在离低潮线较远的潮上带,池塘进、排水靠自滩涂延伸至潮上带的狭长潮沟。这样,受蒸发、降雨及陆源污染等因素影响,易造成养殖水体盐度不稳定、水质浑浊及水体污染等。高温期水温偏高,不利于海参生长。另外,沿海滩涂为泥沙底质,海水浑浊,透明度小,不利于海参饵料的生长繁殖。2、池塘建造方面目前东营地区很多海参池为节约成本建造的非常粗糙,池坡护砌、池底海参礁等设置的不合理。池塘走向往往按地形走势建造,没有考虑到海参生活习性需要,并且池塘面积普遍过大,动辄就上百亩甚至几百亩,建造的池塘密度也很大,十分不利于管理。3、池塘综合利用方面养殖方式单一,缺乏池塘综合养殖利用技术,池水利用率低,导致养殖成本偏高,池塘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纳潮与排水多用同一沟道进行,极易造成水质二次污染,不利于养殖环境的长期改善。4、养殖技术方面目前关于当地生态环境对海参生长发育的相关影响研究不够成熟,养殖者无当地实际的技术规范可循,多按外地经验和理论数据进行养殖管理。5、苗种问题目前东营地区海参养殖苗种主要依赖外购,本地育苗能力不足,导致苗种成本高,且质量难以保证。
针对上述问题,东营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海参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强水质管理和保护。通过建设科学合理的进排水系统,减少陆源污染物的进入,确保养殖水体的清洁与稳定。同时,加强对养殖水体盐度、温度等关键指标的监测,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为海参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推广使用生物净化技术,如种植海藻、放养滤食性贝类等,既可净化水质,又能增加养殖收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其次,优化池塘建造标准。政府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结合东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海参养殖池塘建设规范。规范中不仅包括池塘的尺寸、深度、坡度等基本参数,还特别强调了池底海参礁的设计与布局,以及池塘周边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旨在模拟自然环境,促进海参的自然生长。同时,鼓励养殖户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池塘建造的质量与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再者,推进池塘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池塘综合养殖模式的研究,探索海参与其他海洋生物的混养技术,提高池塘的综合生产力。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养殖对象,既可以充分利用池塘空间,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又可以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减少病害发生,降低养殖风险。同时,积极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轻对自然水体的依赖,实现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此外,加大养殖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养殖户的科学管理水平。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职业院校等平台,定期举办海参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授课,内容涵盖海参生物学特性、养殖环境调控、疾病预防与治疗等多个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养殖户掌握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养殖成功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建立养殖技术交流平台,鼓励养殖户之间的经验分享与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业氛围。
最后,重视苗种繁育体系建设,保障优质苗种供应。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海参良种选育工作,加快培育适应东营地区生态环境的新品种。同时,加大对本地育苗场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苗种繁育产业,逐步建立起规模化的海参苗种生产基地。加强苗种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从种质资源保护到苗种生产的全过程追溯体系,确保投放市场的每一批苗种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为海参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破解海参养殖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努力将东营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海参养殖基地,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