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了,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必须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通过学习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它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第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党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矛盾,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发展潜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勇于担当、敢于突破,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努力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同时,还要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判断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标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还要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做到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此外,还要加大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治理力度,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了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自觉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道德支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更加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通过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激励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