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理论宣讲】如何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岗山下,一条宁波市目前最长的公路隧道正在动工。届时天阻变通途,大山深处的群众无需盘山绕行即可通过隧道直达集镇,这将极大方便群众出行。理论宣讲也是如此。越是基层的群众,越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有着紧迫的学习需求。但从“国之大者”到柴米油盐,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中间也横亘着诸如文化水平低、不懂理论的“大山”。如何变基层群众理论学习的“盘山公路”为“直达隧道”(以下简称“盘改‘隧’”),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打通这样的“隧道”,首先在于宣讲人要具有高瞻的站位。群众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宣讲人只有具备这样高瞻的站位,才会有满足群众理论渴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在行动上自觉推进“盘”改“隧”工作。
打通这样的“隧道”,还在于宣讲人要进行高标准的调查。接受能力相对偏低的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宣讲?他们对创新理论的急难愁盼问题是什么?不同地区是千差万别的,甚至紧紧相邻的两个村也会不一样。这就需要宣讲人提前开展量身定制的高标准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实际困难,掌握第一手资料。例如,在偏远山区,可以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在城市社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宣讲人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理论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贴近实际、易于理解的宣讲内容。
此外,宣讲方式的创新也是打通“隧道”的关键。传统的宣讲方式往往过于枯燥、抽象,难以引起群众的兴趣。因此,宣讲人需要不断创新宣讲方式,使其更加生动、有趣、接地气。比如,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方式,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融入到具体的故事中,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理解。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视频、直播等手段,增强宣讲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在一些文化活动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通过文艺演出等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群众。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宣讲的效果,还能增强群众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除了宣讲方式的创新,宣讲内容的精准化也是实现“盘改‘隧’”的重要途径。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宣讲人在准备宣讲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抽象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内容。例如,在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可以结合群众身边的具体事例,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让群众在实际案例中感受到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巨大作用。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宣讲内容。对于年轻群体,可以更多地关注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老年群体,则可以更多地关注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既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又能提高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确保“盘改‘隧’”工作的顺利推进,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宣讲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善于与群众沟通的优秀干部担任宣讲员,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宣讲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宣讲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优化宣讲工作。此外,还要加大对宣讲工作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技术保障,确保宣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盘改‘隧’”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总之,“盘改‘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宣讲人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不断创新宣讲方式和内容,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指导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基层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努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