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人当中,刘震云先生当是一位大家。对于他的书,仅对我而言是百看而不厌,愈读愈有滋味,愈读愈不肯放手,我一直在想刘先生的作品为什么可以写得如此得心应手,写得如此酣畅淋漓,写得如此耐人寻味,写得如此令人陶醉其中而久久无法自拔。翻阅刘震云先生的所有作品,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他的所有作品言简意赅,整个小说的结构浑然一体,丝毫没有累赘,犹如一个体格健硕身材匀称的美少年。他的白描手法往往是直入主题,一针见血地切中读者思想之要害,读来不觉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近几年,刘先生的作品不断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他所代表的“新写实主义”正在逐渐渗透和改变着以往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观念。从前我们觉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去内容丰富饱满,整体结构逻辑合理,还必须得有一定的文采。否则一篇结构再好的文章,如果没有绚丽的辞藻,没有对于环境人物形态的栩栩描写,也算不得一篇好文章。当然,这种想法并不能说是错误的,可能只是有些偏执,就如一篇结构好的文章,没有丰富的人物环境描述就算不得成功吗?刘震云先生告诉了我们答案。如果有种可能,我想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与刘先生在对于文学的理解和生活的认同中却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对于文学的通俗性、写实性和底层百姓的生活都有相同的见解。所以,在我看来,刘先生的成就除去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之外,更为重要的便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其中尤以刘先生的作品集《一地鸡毛》中的《塔铺》一则短篇小说为代表。看似短暂的一万多字,内容之丰富,感情之至深,几度让我落泪不止,感慨良久。这篇小说荣获了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该篇小说叙述了作者当年退伍回家,赶上全国恢复高考。于是,二十七八岁的他出于自己所说的“一无所有”的状况下,不甘命运的屈服,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当年本地名为塔铺镇学校举办的高考复习班。在这一年中,作者身为复习班的班长,在与同学们共同奋斗的日子里,不仅见证了每个人的梦想与挣扎,更深刻地体验到了生活的不易。
《塔铺》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高考的回忆录,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迷茫与追求,以及他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无不触动着读者的心弦。特别是主人公面对生活重压时的坚韧不拔,更是让人敬佩不已。这种精神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每个人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每个人的努力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刘震云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除了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主题外,还在于他对人性的洞察力。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城市的小市民还是乡村的普通农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平凡人的故事,但这些故事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一地鸡毛》中通过对家庭琐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温故一九四二》则以历史为背景,探讨了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它们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前进。
此外,刘震云先生还非常注重作品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作家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命运,更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了社会热点问题,如教育、医疗、环保等,旨在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例如,《我不是潘金莲》通过一个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基层司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种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露矛盾的精神,正是当前文艺创作所需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刘震云先生作为当代文坛的重要人物,其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用故事传递人文关怀,用思想启迪未来方向。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刘震云先生及其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独特视角。我们应当珍惜这样优秀的文学资源,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刘震云先生能够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添砖加瓦,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