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某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五位一体”模式,以确保脱贫群众永不返贫为目标,从加强监测预警、志智双扶、惠民政策、社会力量、产业基础五个方面着手,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首先,用有效的监测预警守住永不返贫的“关”。贫困永远无法绝对消除,在全县完胜脱贫攻坚后,相对贫困仍可能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为此,我县在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测的基础上,创新了四种机制,确保返贫风险户能够早发现、早识别、早施策。一是创新“监测”机制。组织镇村干部每月一周入户走访监测,开展“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排查,精准掌握返贫风险户的家庭人口、收入、教育、医疗、住房等动态变化情况,并分类建立台账。二是创新“核查”机制。通过群众来信来访、全国12317扶贫热线、国务院“互联网+”信访平台、扶贫专线转办的信访件以及全国扶贫开发系统筛查出的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00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多种渠道,发现生活困难群众,安排专人入户调查核实,经综合研判后列入返贫风险户管理。三是创新“帮扶”机制。对于列入返贫风险户管理的对象,立即落实包联责任人,采取低保申请、低保提标、房屋整治、发展产业、介绍务工、消费扶贫等多种方式落实帮扶措施。此外,通过扶贫项目收益、每年扶贫日捐款和社会各界捐款等渠道,成立了防贫监测预警基金,针对家庭情况特殊或突遇重大变故,在落实现有政策措施基础上仍存在“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群众,运用防贫监测预警基金给予额外帮扶。四是创新“督战”机制。推行“巡察督查、复核督查、媒体督查、指导督查”四重督查机制,即县委巡察办和组织部进行全面覆盖、常态化的巡察监督,16个重点工作大督查组落实派驻督查,县委宣传部组织媒体暗访暗查,县委督查室和县扶贫办选派9名业务骨干包片督导,对防贫监测预警帮扶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挂牌督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通过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我县注重精神扶贫和智力扶贫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开展思想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脱贫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二是提供技能培训。依托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开设农业技术、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帮助脱贫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三是搭建创业平台。设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务,鼓励和支持脱贫群众自主创业,实现稳定增收。四是强化典型示范。挖掘和宣传脱贫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激励更多群众积极向上,努力奋斗。
第三,落实惠民政策确保民生保障。我县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确保脱贫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确保脱贫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二是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开展健康扶贫行动,减轻脱贫群众医疗负担。四是改善居住条件。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确保脱贫群众住有所居,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第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我县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协同作战,形成强大合力。二是引导企业参与。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捐赠等方式,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三是发动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积极参与扶贫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传递爱心温暖。四是促进社会互助。倡导邻里互助、乡贤资助等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扶贫格局。
最后,夯实产业基础促进持续增收。我县坚持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增强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本地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拓宽增收渠道。三是打造品牌效应。通过品牌创建、市场推广等手段,提升本地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总之,某县通过创新“五位一体”模式,从多个方面入手,形成了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为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某县打造国家园林县城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