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到20xx,19年的光阴转瞬即过,而当代陕北作家路遥也已离开我们19周年了。19年来,他一直长眠于延安大学的文汇山,拥抱着他挚爱一生的黄土地。虽然逝者已去,然而我们这些忠实的读者却永远忘不了这位才华卓越、性格朴实,从黄土地走出的作家。如今,他似乎又化作了一把黄土,飘落在每座山巅之上,也似乎化作了缕缕炊烟,弥漫在每一孔窑洞里,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无限的思念和财富。还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初识路遥,阅读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人生》,我永远忘不了当时如饥似渴,彻夜不眠的情景。《人生》似乎一下子打开了我的心理闸门,各种情感纷纷奔涌而出,我深深地被小说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吸引,我同情着朴实善良的农村姑娘刘巧珍,我悲叹着几经人生沉浮的高加林。《人生》就像一个茶几,高加林就是这个茶几上最大的杯具,《人生》就像一面镜子,在读《人生》的过程中,我仿佛处处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学毕业也已数载,生活中开始充满忙碌,人生多了些喧哗,少了份安静,我也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去仔细的阅读一本小说。近期,公司下发了“党旗飘扬·双百经典阅读”的通知,我第一时间又想起了路遥的这本《人生》。时隔六年,书中的一些情节早已模糊,而我也从懵懂的少女,变成了成熟的女性,不知重读《人生》,我又会获得怎样的感悟。花了两天的时间,我认真读完了这篇经典的中篇小说,和多年前一样,我又一次被感动地一塌糊涂,原来好的作品并不会因为读者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它的魅力,相反只会有更深刻的体悟。爱情,人生中最美好的字眼,往往让人充满遐想,心向往之。它本应该是纯粹的、自然的、高尚的,然而在现实中,它却往往与一些势力恶俗的字眼纠缠不清。在爱情与现实面前,爱情显得是那么的脆弱而不堪一击。是啊,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会像高加林一样,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抛却心爱的人。
重读《人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选择与放弃,每一次的选择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高加林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探讨,更是对社会环境和个人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和追求显得尤为强烈。高加林的悲剧在于,他渴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命运,却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不仅发生在高加林身上,也是每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生活抉择时的真实写照。路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从而引发深思。
同时,《人生》也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高加林的理想是摆脱贫困的生活,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但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将他推回原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得不做出许多艰难的选择,甚至牺牲了自己最珍贵的感情。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个人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无奈与悲哀。然而,正是这种对人性深刻的剖析,使得《人生》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成为了对社会现实的有力批判。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读《人生》具有特别的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调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平衡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如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忘根本,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路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责任感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不应忘记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此外,《人生》还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通过高加林等人物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青年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今天的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就业难、创业难等问题,他们同样需要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坚持自己的梦想。路遥的作品鼓励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总之,《人生》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变迁和个人成长的轨迹。它让我们在享受文学之美之余,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正如路遥所说:“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这句话既是对生命的感慨,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应该偶尔放慢脚步,回顾那些曾经触动心灵的文字,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人生》都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更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通信战线学习先进党员事迹个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