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污水处理就是污染控制和达标排放吗?

2024-12-10 华博范文网

  污水处理就是污染控制和达标排放吗?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主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发展的政策是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以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关键指标是全国规划范围内的城镇污水处理新增规模建设。随着“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启水务综合治理时代,《“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将初期雨水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列入主要任务之中。到“十四五”时期,“建设规划”演变为“发展规划”,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重点是“强化设施弱项”,新增规模大幅缩减,主要建设任务落在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污水管网补短板上。此后,随着《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等的出台,可以清楚看到行业目标从点状治污到效果导向、协同联动的演化,出于综合效果要求污水处理厂之外的全链条配套设施跟上进度、加强运营;出于降碳需求,污水处理厂开始被视为“资源”,探索资源化、能源化再生利用。同时,产业发展也从大建设时期、提标时代,发展到了查漏补缺、提质增效的阶段,行业关注的重心也从污水厂达标运营逐渐向外扩展,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运维、溢流污染治理、再生水回用、协同降碳等,内涵日益丰富。污水处理和污染治理仍然在路上。生活污水处理重点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关注污染控制和达标排放,而是在经过集中追求达标排放的阶段后,生活污水处理更深层次的需求显现了出来。黑臭水体、断面考核、扩绿增长、美丽中国等生态目标的实现,需要污水处理在指标管控之外,将更多的价值场景纳入考虑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工业活动日益增多,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污染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污水处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往往侧重于末端治理,忽视了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管理,导致污水处理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污水处理的新特点、新趋势,推动污水处理向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首先,污水处理应从单一的污染控制转向综合的环境治理。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然而,这种模式往往忽视了对污染物来源的控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提出了“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综合治理思路。这意味着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末端的达标排放,还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和控制,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生活污水的产生。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轻污水处理厂的负担,还能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其次,污水处理应从单纯的设施建设转向系统的运营管理。过去,我国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设施建设上,忽视了设施的后期维护和管理。这导致许多污水处理设施在建成后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摆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的重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办法》等,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了完善的监管体系。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引入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例如,一些地方通过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既缓解了政府资金压力,又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远程监控、大数据分析等,为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次,污水处理应从简单的达标排放转向资源化利用。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单纯依靠达标排放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将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沼气等副产品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通过厌氧消化技术将污泥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或供热;通过生物制肥技术将污泥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种植;通过膜处理技术将再生水净化为高品质的工业用水或景观用水等。这些资源化利用技术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动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最后,污水处理应从局部治理转向区域协同。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生态环境问题也呈现出跨区域、复合型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仅靠某个城市或地区的单独行动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水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水环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都强调了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例如,建立跨省界河流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制定统一的水环境标准和政策,避免“各自为政”;建立健全跨界污染纠纷协调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冲突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推动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污水处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和完善污水处理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污水处理从污染控制到环境治理、从设施建设到系统运营、从达标排放到资源利用、从局部治理到区域协同的全面转型,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污水处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污水处理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水环境服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