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x年9月,AX同志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此后,学界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了一些研究,对其科学内涵、战略意义、实现路径等进行了理论探讨。但是,总体而言,由于“新质生产力”一词尚提出不久,因而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定的拓展和深化空间。一方面,既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有关新质生产力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缺乏个性研究。事实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涉及各个产业的全方位的变革,因此,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对相关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深入到具体的产业领域,探讨每一个具体的产业如何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积极作为。另一方面,既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的探讨,主要是依据AX同志的相关论述,着重从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方面展开研究,而缺乏规范的理论分析框架。事实上,学术研究除了需要政策依据外,还需要学理支撑。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本文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建构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具体议题进行研究。
一、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这些要素也在不断演变。首先,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逐渐转变为具有较高科技素养和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劳动资料的现代化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农机、精准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后,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和高附加值化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表现。现代农业不仅关注传统农作物的生产,还注重开发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性食品、生物制药等。
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及时调整灌溉、施肥等作业,确保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同时,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各类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效益。
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
尽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已经较为明确,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尽管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高,但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速度相对较慢。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许多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如水利设施、交通网络、电力供应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要进一步改善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再次,农业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高素质农业人才匮乏。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农业从业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现有农业从业者的技能水平,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面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保障。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要重点改善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如功能性食品、生物制药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此外,还要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业从业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同时,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现有农业从业者的技能水平,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基础、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严守政治纪律 涵养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