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怀敬畏之心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2024-12-16 华博范文网

  怀敬畏之心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见证着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丰富的精神标识。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财富,不仅是礼敬先贤,而且能泽被子孙万代,不仅有助于激发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而且具有跨越时空的世界意义,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一大盛事。坚持保护第一,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各类遗产因时间的流逝而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也面临着自然衰朽和人为破坏等多重因素的威胁。可以说,安全问题从文化遗产被发现、被认知的那一刻起,就已内在于文化遗产自身,与之相伴相生。正因如此,文化遗产事业的头等大事就是坚持保护第一,只有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的状态下,它的各种价值才有可能得到挖掘和利用;如果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无论多么高明的活化利用,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而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在修复保护的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尽可能确保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原结构和原环境,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之心,完整呈现文化遗产固有的品格和气象,让古老的文化遗产“老当益壮”“延年益寿”,避免“涂脂抹粉式”和“返老还童”式的过度修复,避免“拆真文物,建假古董”的愚昧做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注重推陈出新,传承历史优秀文化,赋予时代发展内涵,但推陈出新不是胡乱拆旧建新,建几条假古街,造几座仿古楼,甚至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毁掉珍贵的文物”,要“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

  让文物活起来,有效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是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只是修复保护,养在深闺人未识,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便难以为世人所知。因此,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当前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课题。首先,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运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精准记录和展示,不仅能够减少对实物的物理接触,降低损害风险,还能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其次,要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将文化遗产融入旅游线路设计,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提升旅游品质,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感,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再次,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资源,特别是新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时,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专题展览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此外,还要注重文化遗产教育的普及。将文化遗产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培养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意识,使他们成为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通过组织参观博物馆、考古遗址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教育,如成立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教育项目等,形成多元化的文化遗产教育格局。最后,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是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依据。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综上所述,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务实的行动,共同谱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新篇章。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