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深刻把握和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

2024-12-16 华博范文网

  深刻把握和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主席指出,“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站在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深刻把握和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必将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习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层面,更体现在社会实践层面。例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高度契合。正是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共鸣,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实践,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

  “结合”的关键在于相互促进。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高度一致。通过“第二个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结合”的目标是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我们要积极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可以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提供有益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只有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第二个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合”的路径是实践探索。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文化的魅力在于不断传承。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揭示两者结合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基础。其次,要注重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再次,要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第二个结合”提供有力支撑。最后,要鼓励创新创造,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反映时代主题、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这一结合,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勇于担当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