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延安实践教学有感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金秋十月,梦想之旅终于成真。“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革命的艰辛历程,延安精神萦绕于心愈加浓烈,思想和灵魂深处洗礼前所未有。“感动一阵子,践行一辈子”,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赓续新的更大辉煌。纵有千言万语,所思所感且借三组关键词表达。
一、信仰、信任、信心
长征结束后,党中央落脚陕北延安,自此,这里便成了革命的“圣地”。远隔万水千山,进步人士、有志青年、爱国华侨,冲破层层阻拦,一往无前向延安进发,即使没能走进延安,临死也是手抓黄土,头朝着延安方向倒下。80多年前,怀着“朝圣”般心情奔赴延安的每个人,背后都有着一段历经坎坷、惊心动魄的故事。1939年底,一位大学生从上海出发,当把国民党30万重兵、5道封锁线、6300个碉堡甩在身后,终于走到延安南郊,哨兵告诉他这脚下的土地就是延安时,他匍匐在延安的土地上,用鼻子闻,用嘴亲吻,噙着泪水,抓一捧黄土,紧贴脸庞,动情地喊道:“祖国呵,就剩下你这一片神圣的净土了”。忠肝义胆,是信仰的力量在召唤。延安总体呈现三山鼎峙,二水带围之势。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物产不丰。特别是1941年到1942年,国民党停发了每个八路军战士的军饷,加之日军的封锁,延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坚定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不仅渡过了难关,还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
延安时期,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党中央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边区军民响应号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兴办工业,改善生活条件。毛泽东同志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开荒种地,周恩来同志也拿起锄头参加劳动,朱德同志更是以身作则,带领战士们修渠筑坝。这些领导人不仅在政治上引领方向,在生产生活中也身体力行,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军民的斗志。大生产运动的成功,不仅解决了边区的粮食问题,也为全国解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时至今日,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克服困难、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法宝。
三、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开展土地改革,还是进行抗日宣传,党始终站在人民一边,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戴。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深刻阐述了党的宗旨,强调了党员应具备的服务意识。这一讲话成为党的重要文献之一,对后来的各项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学风问题主要是指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问题”。他指出,必须反对主观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这一思想不仅指导了当时的革命斗争,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五、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精神风貌,它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延安精神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动力。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延安精神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精神武器。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作为。再次,延安精神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了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总之,延安之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我们要将这次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心,奋勇向前,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描绘"生态文明之都"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