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自农村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大量驻村帮扶工作队下沉基层一线,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广大农村地区发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组织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乡村地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地的“主战场”,乡村组织是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凝聚群众的“主心骨”,是联结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然而,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待遇条件、公共卫生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固有劣势”,缺乏“强人”“能人”带领和有效制度约束的乡村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仍展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在乡村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浅谈当前乡村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试着从乡村组织建设方面提出些许个人意见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推动乡村组织建设研究“抛砖引玉”。
一、当前乡村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乡村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当前,乡村组织建设框架设置总体上较成熟规范,但是乡村组织在结合乡村基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团结和凝聚基层群众、组织和带动基层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仍显不足,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突出问题。
乡村组织“挂牌多、人员少”。乡村组织建设五花八门、组织名称挂牌多样,导致乡村组织出现职责分工交叉重叠、有限的工作人员兼任多样的“职务”,耗费基层工作人员大量时间精力。比如,村级组织一般少的工作人员只有四五人,多的七八人,然而,有的村级组织挂了十多块牌子,除了常见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务公开监督委员会、乡风文明理事会等村级组织外,诸如妇联、残联、科协以及精准扶贫工作室、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人民团体或者行业部门也纷纷设立分支。这些组织虽然名称各异,但实际工作内容往往相互重叠,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会议、文件和检查,难以集中精力解决实际问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 乡村组织“形式多、实效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对乡村组织建设投入了大量资源,各类活动层出不穷,如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法律下乡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法治意识。然而,部分活动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未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例如,一些地方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农民学后难以应用;一些地方开展的法律宣传活动,内容晦涩难懂,农民听后一头雾水。这些问题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影响了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3. 乡村组织“被动多、主动少”。在当前的乡村组织建设中,普遍存在一种“等靠要”的思想,即等待上级指示、依靠上级支持、要求上级帮助。这种被动的工作态度导致乡村组织缺乏创新精神和主动性,难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例如,一些乡村组织在推进产业发展时,过分依赖上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忽视了自身资源和优势的挖掘,结果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失败。此外,一些乡村组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等待上级部门的救援,错过了最佳处置时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4. 乡村组织“人才少、素质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然而,目前乡村组织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乡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生活设施不完善,对外来人才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扎根基层。另一方面,现有乡村干部中,虽然不乏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好同志,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年轻化、知识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技能,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需要。例如,一些乡村干部对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了解不多,无法利用这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一些乡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工作中容易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当前乡村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乡村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机制的制约。
政策导向与基层实际脱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刀切”现象,缺乏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例如,一些政策文件中提出的指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基层在执行时难以把握尺度,影响了政策效果。此外,一些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未能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导致政策与基层实际脱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2. 经费保障与工作需求不匹配。乡村组织作为最基层的服务单位,承担着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其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然而,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加之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部分乡村组织经费紧张,难以满足正常运转和开展工作的需要。例如,一些乡村组织办公场所简陋,设备老化,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一些乡村组织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导致工作人员下乡走访不便,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果。
3.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但目前乡村组织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受制于地域限制和经济条件等因素,乡村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激励措施,导致现有人才成长空间有限,积极性不高。例如,一些乡村干部长期得不到晋升机会,工作热情逐渐消退;一些乡村干部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由于缺乏继续教育的机会,知识更新滞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4. 监督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是确保乡村组织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监督考核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导致考核结果难以客观反映乡村组织的工作成效。例如,一些考核指标过于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工作效果;一些考核方式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导致基层干部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奖励措施,导致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例如,一些地方对表现优秀的乡村干部缺乏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一些地方对工作失误的乡村干部处罚过重,导致基层干部畏首畏尾,不敢大胆创新。
三、加强乡村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乡村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乡村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完善政策体系,增强政策执行力。一是加强政策调研,广泛听取基层意见,确保政策制定更加符合实际。二是细化政策指标,增强可操作性,避免“一刀切”现象。三是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优化,确保政策取得实效。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基层干部和群众普及政策内容,提高政策知晓率和参与度。
2. 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一是加大对乡村组织的财政支持力度,合理分配资金,确保基层有足够经费开展工作。二是改善乡村组织办公条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支持乡村组织购置交通工具,方便工作人员下乡走访,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探索多元化的经费筹集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组织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健全乡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完善乡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四是建立乡村干部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乡村干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树立典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工作效能。一是建立健全乡村组织监督考核体系,明确考核内容和标准,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二是创新考核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增强考核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乡村干部的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形成正向激励。四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总之,加强乡村组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需要我们从政策、经费、人才、监督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不断夯实乡村组织的基础,提高乡村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组织建设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