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主体性”在哲学思想的长河中,主体性一直是思想家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彰显了对人的主体性认识的初步觉醒。到了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主体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们从各自的理论视野出发,强调了人的理性、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并以此为根据,建构起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大厦。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如何实现了对形而上学主体性思想的批判和超越?或者说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层面去理解“主体性”呢?马克思在很早就站在了高扬主体性的立场上。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打破必然性的研究,意识到个体的人同样可以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摆脱外界强加于人的必然性束缚,获得自主性和自由。他写道:“对于古代人来说,自然的作用是前提,而对于近代人来说,精神的作用是前提”。在古代,人们往往将自然视为人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是古代人生活的重要特征。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昭示了人的巨大潜能,人类不再完全受制于自然的限定性,不仅有能力超越自然的束缚,而且能够主动探索和改造自然。在此,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青年马克思思想中以自我意识弘扬主体性的倾向,“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下的神”,他肯定了自我意识的自主性对必然性的反抗。
然而,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他对主体性的理解也逐渐深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自身的......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上一篇: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查自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