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
伶仃洋上,一桥飞架三地,15年的坚守,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难题;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覃大清带领团队自主创新,让我国大型水电装备制造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个个大国重器,刷新了世界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认知;一项项超级工程,刻印着卓越工程师为国奋斗、拼搏攻关的身影。卓越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造就支撑制造强国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追求“卓越”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端,高校应瞄准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实践教育,持续在人才选拔、课程改革、专业能力塑造、长效机制构建等方面创新,着力解决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难题,造就更多能够担纲领衔复杂工程的卓越工程师。创建“卓越”平台。24所工程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和8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联盟,旨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这些高校和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高端芯片、先进制造、新材料等关键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为卓越工程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深化“卓越”内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其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情怀。例如,清华大学通过设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国际交流等活动,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单位、企业一线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强化“卓越”保障。为了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加大对工程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例如,可以设立“卓越工程师奖”,表彰在工程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技术,推动国内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
拓展“卓越”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新型教育模式逐渐兴起,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与企业共建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航空工程在线课程群”,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多个方面,深受广大学生和从业人员欢迎。
弘扬“卓越”精神。卓越工程师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值得全社会学习和传承。因此,高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通过举办讲座、展览、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行业领军人物、杰出校友等分享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从业理念,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勇于担当。
总之,走好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卓越工程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我国工程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跨越星球的浪漫 伟大梦想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