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史传播的史家责任和创新思维——热评《红三军团》短视频火爆现象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如何守正创新讲好红色历史、传播红色文化,增强感染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是信息化时代党史部门面临的现实课题。最近,由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倾力制作的10集系列短视频《红色记忆一一英勇的红三军团》(以下简称《红三军团》)以其精良的品质、新颖的形式广受关注,在新华社、中宣部党建网、中国档案报等中央级媒体平台及湖北、江西、湖南、陕西等省近50家各级媒体平台同步播出。有网友称,有点像20世纪80年代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每周日9点准点追剧,风靡一时。全网点击量超6000万人次,火热持续,好评如潮,成为近年来国内最具热度的党史宣教现象级作品之一,创造了地方党史(红色档案)流量史上的奇迹。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正式发文推广以后,湖北省各地市州及新疆、黑龙江等外地党史部门纷纷前来学习取经。《红三军团》的成功并非偶然。去年,黄石市档案馆紧盯工作关键点和重点,高位谋划,大处着眼,小处精雕,倾心推出《红色记忆一一黄石党史故事》,连续播出40集,从林育英来黄石传播革命火种讲到毛主席两次视察黄石,历史跨度36年,运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资料、一个个小故事,系统展示了黄石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
《红三军团》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对红色历史的深入挖掘和精准把握。黄石市档案馆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还走访了多位亲历者及其后代,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每集视频都围绕一个核心事件或人物展开,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和丰富的视觉呈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例如,在讲述红三军团成立的背景时,视频不仅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还通过动画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红三军团战士们英勇战斗的场景,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其次,《红三军团》的成功还在于其对新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年轻观众的需求。黄石市档案馆充分利用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介,将红色历史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每一集视频的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既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又能够保持观众的注意力。同时,视频中的画面剪辑、音乐配乐、字幕设计等方面都经过精心打磨,使整个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此外,视频还结合了互动环节,如在线答题、留言互动等,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再次,《红三军团》的成功离不开其广泛的传播渠道和高效的宣传策略。黄石市档案馆在制作完成后,迅速与各大媒体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确保视频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广大观众看到。除了在中央级媒体平台播出外,还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进行广泛推广,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传播格局。同时,黄石市档案馆还积极组织线下活动,如主题展览、讲座等,进一步扩大了视频的影响力。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红三军团》的知名度,也为其他地方党史部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红三军团》的成功,更是对地方党史传播工作的有力推动。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地方党史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关注红色历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红三军团》的成功实践,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通过创新传播形式、丰富内容表达、拓宽传播渠道,地方党史部门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将红色历史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深。
在《红三军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黄石市档案馆将继续深化红色历史的研究和传播工作。未来,他们计划推出更多类似的作品,如《红色记忆一一抗日战争时期的黄石》《红色记忆一一新中国成立后的黄石》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黄石地区的红色文化体系。同时,他们还将加强与其他地方党史部门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地方党史传播的新模式、新方法,为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红色文化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红三军团》的成功,不仅是黄石市档案馆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是全国地方党史部门的一次集体突破。它为我们展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将红色历史传播得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我们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红三军团》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成功不仅为地方党史传播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全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红三军团》的成功,是地方党史部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它不仅展示了红色历史的魅力,也体现了史家的责任和担当。我们期待在未来,有更多的地方党史部门能够借鉴《红三军团》的经验,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丰富内容表达,将红色历史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在家风建设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