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以特色农业大县建设为目标,以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为重点,以“四条”三农工作示范长廊为主线,坚持“两个”主攻方向,走好“两条”增收路子,持续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畜、食用菌、设施果蔬和高原夏菜“六大产业”,强化政策扶持、技术服务、金融支持、素质提升和机制创新“五大支撑”,推动农业体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了详细掌握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及新兴特色产业培育情况,近期,县委联合县农办、县畜牧局、县林业局、县农机局等部门,深入细致地开展了专题调研,认真回顾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分析寻找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兴特色产业的对策措施,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引导农民调优调特产业结构,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走“土地流转—规模种植—标准化生产”的经营路子,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畜、食用菌、设施果蔬和高原夏菜“六大产业”,引进培育了一批效益好、产量高,适宜我县生长的新兴特色产业,不断推进全县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一是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大机遇,立足县域土地资源充裕、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中药材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扶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生产加工、运销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全省中药材大县。20xx-20xx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3.17万亩、29.2万亩、30万亩,连片千亩点分别达到47个、36个、39个,主要栽培种植板蓝根、黄芪、孜然、甘草、党参、牛蒡子、大黄、当归、独活、羌活、红花、防风、芦芭子、生地等20多个品种。积极推广膜侧栽培、缓释专用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及机械化栽培等技术。积极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无公害生产,有效提升了中药材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稳步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马铃薯作为我县的传统优势作物,近年来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升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20xx年以来,我县累计引进马铃薯新品种10余个,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总产量突破60万吨。同时,通过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种薯供应能力,保障了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草畜产业。我县依托丰富的草地资源,大力发展肉羊、肉牛养殖,推动草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0xx年,全县肉羊存栏量达到100万只,出栏量达到80万只;肉牛存栏量达到15万头,出栏量达到10万头。通过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增收致富。四是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我县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广工厂化生产和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五是大力发展设施果蔬和高原夏菜。我县充分发挥光照充足、温差大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设施果蔬和高原夏菜,推广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实现了蔬菜的周年供应。20xx年,全县设施果蔬和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总产值达到3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强化政策扶持,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为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我县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加大财政投入。20xx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中药材、马铃薯、草畜、食用菌、设施果蔬和高原夏菜等产业的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二是落实税收优惠。对从事农业特色产业的企业和个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发展动力。三是加强金融支持。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惠农贷”、“扶贫贷”等信贷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满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强化保险保障。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赔付标准,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五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三)加强技术服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提高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我县不断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一是组建专家团队。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组建中药材、马铃薯、草畜、食用菌、设施果蔬和高原夏菜等产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二是搭建服务平台。依托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畜牧兽医站等机构,建立农业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站,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三是开展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四是推广实用技术。结合我县实际,筛选推广一批适合本地特点的实用技术,如中药材的膜侧栽培、马铃薯的全膜双垄沟播、草畜的舍饲圈养、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设施果蔬的水肥一体化等,有效提高了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四)创新机制体制,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为破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我县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体制,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二是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流转、入股、托管等方式,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注重品牌培育和保护,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四是拓展销售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五是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农业特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部分乡镇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时,缺乏科学规划,导致产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县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市场开拓能力弱。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渠道,部分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民的收入稳定。四是品牌意识淡薄。我县虽然拥有一些优质农产品,但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滞后,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金融服务不到位。部分农户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速度。六是人才短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人才,而我县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影响了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科学编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乡镇的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加强对乡镇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产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广一批适合我县实际的新技术、新成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
(三)拓宽营销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创新营销方式,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与大型超市、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市场主体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避免盲目跟风。
(四)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培育和保护,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强对品牌的宣传推广,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和市场秩序。
(五)完善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难题。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融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满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降低贷款风险。探索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的发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县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全县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大县建设目标,以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为重点,以“四条”三农工作示范长廊为主线,坚持“两个”主攻方向,走好“两条”增收路子,持续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畜、食用菌、设施果蔬和高原夏菜“六大产业”,强化政策扶持、技术服务、金融支持、素质提升和机制创新“五大支撑”,推动农业体质增效转型升级,努力开创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