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风险意识把握防汛抗旱主动权
中国应急管理报202x年7月2日
当前,防汛工作进入攻坚期。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水位持续上涨,太湖、洞庭湖发生编号洪水,江河湖库防守压力大,多地累积雨量大、具有极端性,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泥石流和城市内涝等多灾并发风险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面对仍在演进的雨情汛情,需要清醒认识短板不足、看到困难挑战,预判形势发展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例如,长时间高水位冲击,堤坝是否会出现散浸、渗漏等险情?监测预警能否跑在风雨来临前,“叫应”机制能否直达“神经末梢”?转移避险预案是否科学可行?易出现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地区是否有防有备?从以往教训看,灾害往往发生在基础薄弱地区、存在侥幸心理之时。因此,唯有把风险挑战尽可能想全面,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准备,才不会因估计不足、准备不够而在面对汛情、灾情时陷于被动。这需要我们周密部署、及早行动,抓住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弱项。要做好“防与备”,关口前置。提前预置应急力量和物资,做好断路、断网、断电情况下抢险救灾的充分准备,全面落实直达基层一线的预警发布和“叫应”机制。
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应对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防汛抗旱形势,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使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思想,将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雨情、水情、地质灾害等的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同时,要进一步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无阻,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决策失误。此外,还要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着力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筑牢第一道防线
基层是防灾减灾的第一线,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筑牢第一道防线。首先,要加强基层防灾减灾队伍建设,选拔一批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人员充实到基层队伍中来,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条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再次,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基层防灾减灾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人及其职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对于那些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彰奖励;而对于那些因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则要严肃追责问责,以儆效尤。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基层防灾减灾队伍,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防汛抗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合力。为此,必须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互通共享。水利、气象、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汛抗旱体系。
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江河湖泊的调度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水库泄洪,确保上下游、左右岸的安全。气象部门要及时准确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交通运输部门要保障道路畅通,确保救援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到达受灾地区。电力部门要做好供电保障工作,防止因停电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防汛抗旱工作。政府部门可以与相关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引导他们在宣传动员、物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这种多方联动的方式,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科技赋能,推动智慧防汛抗旱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手段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智慧防汛抗旱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一些地方建立了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通过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对雨情、水情、地质灾害等的动态监测和精准预测;还有一些地方开发了移动应用程序,方便群众随时获取最新信息,增强了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为进一步推进智慧防汛抗旱建设,我们需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场景。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覆盖范围,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打造一支既懂专业技术又熟悉防汛抗旱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确保各项工作依法依规进行。
总之,面对复杂的防汛抗旱形势,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全面提升应对能力。通过加强基层能力建设、部门协同合作以及科技赋能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探索民宿多样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