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型开放推动经贸合作新发展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制度型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适应全球化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全球流动,提高世界资源配置效率;开放提升国际分工水平,推动各国生产力发展;开放延伸及拓展市场边界,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增长。近几十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促进商品及生产要素全球流通,世界各国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全球化快速发展,202x年全球出口总值达到23.8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关税平均水平已降至5%左右,我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3%。进一步通过降低关税等传统手段促进开放合作的政策空间在缩窄,世界各国必须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当前世界主要国家也在加快调整对外开放战略。作为全球经贸大国,中国与外部深度融合,中国不仅是全球化的参与者,而且是全球化的建设者、推动者,中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基于改革开放新要求的现实诉求,也是适应新型经济全球化大势的客观选择,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更体现在制度型开放上。
一、制度型开放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路径
制度型开放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障。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如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等虽然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边际效应正在递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深层次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体而言,制度型开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能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稳定预期,增强其投资信心。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了对外资企业的诸多限制性规定,大大提升了外资进入中国的便利度。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中国还加大了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修订和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这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技术流入,也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其次,优化行政管理体制。高效的政府服务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称“放管服”)改革,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特别是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内,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此外,还建立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营造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再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中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多边机制框架下,中国主动参与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努力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例如,在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谈判,提出符合自身利益和发展阶段的主张,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中国还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对接,共同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制度型开放助力经贸合作新发展
制度型开放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制度型开放,将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一方面,制度型开放促进了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举措,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之一。据统计,202x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绿地投资等方式,在境外设立了众多分支机构,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产业链布局。例如,在制造业领域,许多中国企业通过海外设厂的方式,有效规避了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此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便捷高效,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复苏。
另一方面,制度型开放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区域性经济合作安排,致力于构建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网络。RCEP涵盖了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个成员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该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整体经济活力。中欧投资协定则旨在为双方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定透明的法律框架,涵盖投资保护、市场准入等多个方面,有利于深化中欧经贸关系,促进双边投资健康发展。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机制下的经济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三、制度型开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制度型开放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挑战。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因素给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制度型开放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中央层面应加强对制度型开放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地方政府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制度型开放工作有序推进。同时,还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凝聚共识,共同推动制度型开放取得实效。
二是强化风险防控。在全球化进程中,开放程度越高,面临的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研判,提前做好防范化解风险的各项准备。对于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敏感领域,如金融、能源、粮食等,要严格把关,确保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此外,还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汇率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宏观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针对外部势力对我施压的情况,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综合运用外交、法律等多种手段,依法依规开展反制,切实保障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三是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型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制约开放发展的瓶颈障碍。我们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吸引更多优质外资进入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监管模式,平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
总之,制度型开放是中国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制度型开放,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