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2025-08-21

  目录/提纲:……

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一、深化思想认识,把握非遗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非遗传承创新是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二)非遗传承创新是推动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三)非遗传承创新是丰富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二、客观分析形势,清醒认识非遗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聚焦创新路径,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实施教育传承创新工程,筑牢非遗保护根基

  (二)推进数字化保护工程,拓展非遗传播空间

  (三)推进产业融合工程,释放非遗经济价值

  (四)实施社区参与工程,夯实非遗传承基础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非遗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协同工作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要素保障

  (三)优化发展环境,激发社会活力

  (四)营造浓厚氛围,扩大社会影响

  ……

  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_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我市非遗事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区主要负责同志、市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以及相关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刚才,X县、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好,既有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创新发展的思考,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我市非遗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把握非遗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非遗传承创新是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4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9项、市级77项、县级238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636名,其中国家级3名、省级36名、市级179名、县级418名,十大非遗门类全覆盖,构成了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例如,X县的泥咕咕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造型生动、色彩艳丽,蕴含着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我市文化根脉的重要象征。保护好、传承好这些非遗项目,就是

  ……略…… 

  6个,其中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8个。县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非遗博物馆,已成为集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年接待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

  

  2.传承活力持续增强

  通过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我市累计举办各类传承培训班150余期,培训传承人及从业者1.8万余人次。窑瓷器烧制技艺传承人老师收徒32人,其中10人已成为市级传承人;X县泥咕咕传承人_中,35岁以下年轻传承人占比达40%,传承梯队逐步优化。,我市还创新开展“非遗传承优秀项目”评选,每年评选表彰10个优秀传承项目,激发了传承人的积极性。

  

  3.创新实践亮点纷呈

  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我市建成“非遗数字云平台”,收录348项非遗项目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1.2万条,通过VR技术还原古城非遗展演场景,线上浏览量突破500万人次;在产业融合方面,开发“X泥咕咕盲盒”“X窑文创茶具”等产品500余种,其中“X泥咕咕卡通系列”获“X省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年销售额超8000万元;在沉浸式体验方面,打造《风华》大型国风沉浸剧,融合朝歌文化元素,累计演出300余场,观众达15万人次,成为我市文化旅游的新IP。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传承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区县对非遗工作重视不够,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全市年均非遗保护经费仅占文化事业经费的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基层保护队伍力量薄弱,县、区等偏远区县非遗保护中心专职人员不足3人,难以承担繁重的保护任务。,部分非遗项目传承面临困境,如县的传统纺织技艺,因传承人老龄化、市场需求萎缩,已处于濒危状态,现有传承人仅5人,且平均年龄达68岁。

  

  2.创新转化能力有待提升

  我市非遗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端设计和品牌打造。以泥咕咕为例,全市年产泥咕咕约200万件,但90%为传统造型,创新产品占比不足10%,单件售价多在10-20元,附加值较低。与苏州、杭州等先进地区相比,我市非遗数字化水平滞后,VR、AR等技术应用仅覆盖15%的非遗项目,而先进地区已达60%以上,导致非遗传播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不足。

  

  3.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健全

  非遗保护涉及文化、教育、旅游、财政等多个部门,但目前部门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存在“各自为战”现象。例如,文旅部门主推非遗旅游开发,教育部门侧重非遗进校园,缺乏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全市仅有5家民营企业参与非遗产业化开发,且投资规模均在500万元以下,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三、聚焦创新路径,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实施教育传承创新工程,筑牢非遗保护根基

  

  1.深化非遗进校园行动

  扩大“非遗进校园”覆盖面,2025年前实现全市中小学非遗课程全覆盖,每个区县至少打造3所“非遗特色学校”。开发标准化非遗校本课程体系,编写《X泥咕咕制作技艺》《窑瓷器烧制基础》等教材10套,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确保每名学生每年参与非遗体验不少于12课时。在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非遗传承学院”,开设传统工艺、民间美术等专业,每年培养专科层次非遗专业人才200名以上,解决传承人断层问题。

  

  2.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

  实施“新一代传承人培育计划”,每年遴选20名35岁以下青年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传承补贴,委托X大学、X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展定制化培训。建立“大师工作室”制度,为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设立专项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每年资助50万元,用于收徒传艺和技艺研究。开展“非遗传承人家属培训班”,鼓励传承人子女及亲属学传承技艺,对学成出师的给予2万元奖励,破解“传内不传外”的传承困境。

  

  3.创新非遗研学体系

  打造“非遗研学旅行基地”,整合古城、窑遗址等资源,开发泥咕咕制作、传统制陶等10条研学线路,2025年实现年接待研学团队50万人次以上。在县、区建设非遗研学营地,配备专业研学导师100名,开发“非遗+劳动教育”课程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与旅行社合作推出“非遗研学旅行卡”,对中小学生实行半价优惠,每年发放10万张,提升研学活动的普及率。

  

  (二)推进数字化保护工程,拓展非遗传播空间

  

  1.构建全要素数字档案

  利用4K拍摄、三维扫描等技术,对全市348项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记录,2025年前完成所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4K影像采集,建立包括文字、音频、视频、三维模型在内的全要素数字档案库。在市图书馆设立“非遗数字资源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数字资源,年服务量力争达到10万人次。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非遗基因图谱”系统,对非遗项目的文化元素、技艺流程进行解构分析,为创新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2.打造沉浸式线上平台

  升级“X非遗数字云平台”,增加VR虚拟展厅、AR互动体验等功能,实现30%以上的非遗项目可在线沉浸式体验。开发“X非遗”手机APP,设置“云上展厅”“在线传”“互动游戏”等板块,用户可通过APP参与非遗手工制作虚拟体验,2025年力争注册用户突破50万。与抖音、快手等平台合作开设“X非遗”官方账号,每周推出2期非遗短视频,每月举办1场非遗直播活动,单场直播观看量力争突破100万人次。

  

  3.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创新

  在古城试点建设“非遗数字街区”,通过全息投影、互动感应等技术,还原传统民俗场景,游客可与虚拟传承人进行互动交流。在窑遗址博物馆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重现古代制 ……

预览结束
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百味书屋网站地图原创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