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应城市依托规模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2024-12-24 华博范文网

  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应城市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迅猛,在极大地丰富市场供给、振兴农村经济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压力。为此,我市围绕养殖废弃物的治理与综合利用,在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应城市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现状

  近年来,应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创建畜牧大市的工作目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畜禽规模经营比重逐年提高,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建成年出栏3万头养猪场2个、1万头养猪场(小区)7个,存笼2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11个,年出笼7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个、30万只肉鸽养殖小区1个,新建标准化“150”模式猪舍317栋、标准化“153”模式蛋鸡舍122栋。此外,应城华兴50万只走地鸡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湖北雪绒城400万只商品獭兔项目已投产,田店500万只狼头鹅、陈河50万只白鼠、三合10万只野鸭、三合1万头野猪等特种养殖基地相继建成。我市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大户2267户,其中存笼5000只以上的规模蛋鸡养殖大户364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养猪大户100户。全市规模养猪年出栏37.1万头、规模养殖蛋鸡存笼860万只,生猪、蛋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了71.2%、85.5%。

  二、环境污染是规模养殖带来的突出问题

  当前,规模化畜禽养殖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现。养殖污染主要是由于畜禽的粪尿及冲洗场舍和用具的污水等没有有效治理造成。按每头(只)猪、牛、羊、家禽的日排粪便量计算,应城市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总量高达数十万吨,这些未经处理的粪便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对周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特别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自然消纳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应城市积极探索养殖废弃物的综合治理路径。首先,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鼓励养殖户采用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和设备,如沼气池、生物发酵床等,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或清洁能源,实现资源化利用。其次,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合理布局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其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最后,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排放行为依法严惩,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三、循环农业在应城市的实践与成效

  为了解决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城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构建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城市积极探索“畜-沼-果”、“畜-沼-菜”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实现了畜禽粪便的高效利用。例如,在一些果园和蔬菜基地附近建设小型沼气站,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用于农户生活能源供应,剩余的沼渣和沼液则作为优质有机肥施用于果园和菜地,既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又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畜禽粪便处理难题,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

  2. 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除了畜禽粪便外,农作物秸秆也是重要的农业废弃物之一。应城市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多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产线,将其加工成饲料、燃料棒、板材等高附加值产品。此举不仅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此外,针对部分无法直接利用的农业废弃物,如病死畜禽尸体等,应城市建立了无害化处理中心,确保其安全处置,避免二次污染。

  3.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循环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应城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研发工作,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近年来,在微生物发酵、土壤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例如,通过筛选适宜本地环境条件的高效降解菌株,大大提高了畜禽粪便中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利用新型功能性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了作物抗逆性。这些创新举措有力推动了应城市循环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未来展望与对策建议

  尽管应城市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大对循环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循环农业示范点;对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养殖户给予适当补贴;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等。同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 深化产学研合作:继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专业人才。此外,还可以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方便广大农民获取最新资讯和技术支持。

  3. 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度:循环农业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和支持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总之,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城市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循环农业示范区,为全国循环农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