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生态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2-25 华博范文网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总结成绩和经验,揭示问题和矛盾,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思路及对策,确保20XX年建成生态市目标的实现,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第二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于三、四月份重点对我市丁堰、桃园、如城、搬经、高明、江安等镇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并考察学习了山东省荣成市的生态市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一)工作凸显亮点

  谋划及时,规划到位

  早在,我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我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82.6亿元。在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 组织完备,政策完善

  自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市“六城同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设生态市创建办公室和相应的工作班子。与此相应,各镇各责任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组,我们视察调研的几个镇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创建村(社区)班子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上下联通、职责分明、政令畅通、相互协调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在我市很快建立起来。此外,市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生态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如出台《如皋市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项目的扶持和奖励;制定《如皋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生态市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发布《如皋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明确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是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通过实施“蓝天保卫战”,加强工业废气排放监管,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改造,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空气质量明显提升。PM2.5浓度从20XX年的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XX年的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从75%提高到85%,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不断增强。其次是水环境治理方面,我市坚持“治水先治污”的原则,全面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从20XX年的60%提高到20XX年的80%,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最后是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我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推动污染地块修复治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

  (三)绿色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我市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如某大型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和废渣综合利用,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数千吨,节约成本数百万元。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绿色产业,既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三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我市广泛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活动,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引导市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同时,加快充电桩、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单车,营造绿色出行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市生态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思想认识不够深入

  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倾向。一些基层单位在执行环保政策时打折扣、搞变通,甚至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这不仅影响了生态市建设的整体效果,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生态市建设项目多、任务重,所需资金量大,但目前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导致部分项目进展缓慢或难以落地实施。例如,在农村污水管网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只能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无法一次性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村庄整体环境。为此,应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市建设中来。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

  (三)技术支撑有待加强

  当前,我市在生态监测、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复杂环境问题时,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比如,在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时,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效率低、成本高,而生物修复技术尚未成熟,推广应用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虽然社会各界对生态市建设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特别是普通民众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较为模糊,缺乏有效途径表达意见和建议。这不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生态市建设的良好局面。为此,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搭建互动平台,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生态市建设中来,凝聚强大合力。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深化宣传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体系,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多样化的学习班次,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扩大宣传覆盖面,制作播出公益广告、纪录片等节目,讲述身边的故事,传递正能量,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此外,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惩分明,确保责任传导到位。

  (二)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融资方式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市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捐赠进入生态领域。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奖励措施,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优质服务提供商,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质量。

  (三)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攻克一批制约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瓶颈难题。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团队,设立专项奖励基金,表彰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分享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四)完善参与机制,汇聚多方力量

  构建开放包容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老百姓真正成为生态市建设的主人翁。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重大项目建设进展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生态公益活动,开展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活动,弘扬绿色文化。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表扬先进典型,树立良好风尚。

  综上所述,我市生态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紧围绕20XX年建成生态市的目标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断开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