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20xx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民族交往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推动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下面,按照学习研讨安排,我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上就有了充分保障。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上肩负着重大责任和特殊使命。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这一制度不仅符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而且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xx年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作用也更加凸显。通过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能够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还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为自治区的发展带来了显著成效。自治区政府充分利用自治权,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加大对民族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离不开系统的教育引导。20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这一举措旨在从源头上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之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小学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此外,还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支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20xx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民族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内蒙古为例,自治区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精准扶贫措施,帮助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同时,还注重提升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吸引外部投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20xx年以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团结宣传月等活动,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别是通过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树立了先进典型,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热情。
内蒙古自治区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尝试。每年9月,自治区都会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开展主题宣讲、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同时,还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评选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通过他们的事迹激励更多人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来。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强大合力。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华民族的开放包容形象,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20xx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承担大国责任,通过举办各类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和开放态度,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了解和认同。
内蒙古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治区政府积极推动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举办国际展会等方式,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还注重开展人文交流,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国际论坛等活动,增进了与周边国家人民的情感联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