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广大专业化干部在各自专业岗位上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单位在花大力气把专业化干部引进后,没有管好、用好、激励好,导致专业化干部“归于平淡”,专业特长无处施展,极大地浪费了人才资源,需要各级引起高度关注。实践感到,专业化干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之一:专业不对口。少数领导政绩观错位,把引进人才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一项指标,往往只追求数字提高,不考虑岗位编制,片面追求“先引进来”,较少关心是否“岗位对应”的问题,导致一些专业人才被安排到不对口的工作岗位,整天干着所学专业之外的事情,原来的专业只能成为业余爱好,进而心生抗拒,工作难有积极性。原因之二:想干缺平台。高产出必然需要高投入,专业化人才更需要专业化方面的投入。但个别单位把专业化干部引进来后便不管不问,“只让马儿跑,不管马儿有没有草”,不给钱,不给物,不给条件,不搭平台,任其自然生成。导致专业化干部纵有十八般武艺,也是有劲使不出,有才用不上,导致产出效益不高,只能慢慢“泯然众人”。原因之三:干好上不去。专业化干部同样需要在个人成长进步上予以激励,特别是县以下机关、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受干部人事体制天然“瓶颈”限制,“科级到头、科员退休”是普遍现象。加之部分单位领导为了平衡照顾,在干部提拔使用上搞“大锅饭”,论资排辈,或者更倾向于重用政府机关主要部门的行政干部,进而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专业化干部看不到希望,没有了干成事的激情。原因之四:干扰因素多。想要专业化干部在其专业领域有一番建树,就应该为其创造便于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以利于其心无旁骛投入其中。但反观现实,任务繁杂、干扰过多的问题普遍存在,两天一检查、三天一调研,工作要留痕、学习要留迹,“五多”问题使得部分专业化干部无法完全施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确保专业化干部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首先,强化专业对口,确保人才与岗位匹配。各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应严格按照岗位需求进行选拔,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后的跟踪评估机制,定期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岗位适应性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不合适的岗位安排。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训等方式,提升现有干部的专业素养,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岗位需求。
其次,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支持。专业化人才的引进不仅仅是人才的流动,更是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因此,各单位应加大对专业化人才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场地等物质条件,搭建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平台。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科研项目、技术攻关等,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同时,鼓励和支持专业化人才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合作,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形式,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形成人才高地。
再次,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成长。要打破“科级到头、科员退休”的瓶颈,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为专业化人才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可以探索实施聘任制、任期制等灵活用人制度,打破身份限制,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加强对专业化人才的考核评价,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薪酬待遇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应注重人文关怀,关心专业化人才的生活和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最后,优化工作环境,减少干扰因素。要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文件、检查、调研等,让专业化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本职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职责分工,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劳动等问题。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专业化人才提供宽容的环境,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总之,专业化干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人才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专业化干部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真正把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