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职 强化举措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将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系列新决策新部署,科学解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结合工作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努力学懂弄通做实,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端正政治态度,强化政治担当,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始终做到政治上坚定自信、思想上同心同向、行动上高度自觉,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用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切实肩负起脱贫攻坚的历史责任。
二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增长服务本领。脱贫攻坚首要在于扶志,必须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政策支持、个人长处及地区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宣传部门应牵头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队的作用,送理论、送政策,打通党和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聚焦农村(社区)群众的需求,重点围绕学习传播理论政策、丰富文化生活、移风易俗等内容,通过上门走访、公益帮扶、节日庆典、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宣传群众,在教育群众的过程中凝聚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扶贫措施精准有效,真正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要注重产业扶持,增强内生动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我们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农业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条,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对于缺乏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农户,可以通过小额贷款、技术培训等方式给予扶持,降低创业门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更要优先安排项目资金,解决好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等问题,确保所有贫困群众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避免因开发过度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确保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是要加强社会动员,形成攻坚合力。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各行业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各界也要广泛参与,通过捐资助学、医疗救助、就业帮扶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一线,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用我们的辛勤汗水浇灌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花。同时,要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六是要严格考核评估,确保真抓实干。脱贫攻坚成效如何,最终要靠事实说话,靠群众评价。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对各地各部门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和科学评价。要细化量化考核指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发生。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表彰奖励,激励先进;对于存在问题的,要严肃问责,督促整改,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还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做好返贫预警,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总之,脱贫攻坚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必须保持定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打赢这场硬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