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字表明,20xx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医疗诉讼案件多达170万件,其中涉及药物纠纷的占37%,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成为被告已不鲜见。依照我国现行法律和法规,大多数药物纠纷案件都不会简单地归责于药品生产经营者,而是要以过错行为、损害结果以及二者因果关系为逻辑前提,根据具体情节定案归责。概括而言,只有两种情况下生产经营者才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一是药品质量有瑕疵;二是药品发生了不良反应。从司法实践看,药品质量责任比较容易认定,只要证明存有质量问题,就应依照我国《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追究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人民法院依据不同的损害结果予以判决;然而,药品不良反应则不同,需要认真鉴别和论证,才能认定生产经营者是否承担不利法律后果。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与其他药物纠纷的区别以及相关法律责任和免责事由,探究医疗诉讼中药品生产经营者的因应对策。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
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把不良反应定义为:“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这一法定概念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药品必须合格。假冒伪劣药品及其他不合格药品的人身损害不能认定为“不良反应”;二是用药必须严格符合药品明示的规定,或遵守医师的正确医嘱。不正常、不合理的用药不在此列;三是发生了有害反应,且这种有害反应是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者是出乎事先预料的。以上三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可鉴定为药品不良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与其他药物纠纷的区别
医疗诉讼的原因大致有两种,即医疗纠纷和药物纠纷。医疗纠纷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药物纠纷主要针对生产经营企业,二者有时会出现一案并存的情况,特别是涉及药物治疗的纠纷。医疗纠纷通常是因为诊疗过程中的误诊、漏诊、手术失误等原因引起,而药物纠纷则多因药品质量问题或不良反应导致。实践中,区分这两种纠纷对于明确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责任主体上看,医疗纠纷的责任主体通常是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而药物纠纷的责任主体则是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及使用者。其次,从法律责任上看,医疗纠纷往往适用侵权责任法,而药物纠纷则更多涉及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最后,从举证责任上看,医疗纠纷中患者需证明医疗行为存在过错且该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在药物纠纷中,则需要证明药品存在缺陷或不良反应,并且这种缺陷或不良反应直接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法律责任与免责事由
在药品不良反应引发的医疗诉讼中,生产经营者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以及刑事责任。民事赔偿责任是指生产经营者因其产品造成的损害向受害者进行经济补偿的责任,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责任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里的“缺陷”不仅包括产品质量上的缺陷,也涵盖了药品说明书、标签等信息提供上的不足。如果药品说明书未能充分告知潜在风险,导致患者因未预见的风险而受损,生产经营者同样需要承担责任。
行政处罚责任是指药品监管部门对违反药品管理法规的行为给予警告、罚款、停产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条规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这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确保药品市场秩序的稳定。
刑事责任则是指生产经营者因严重违法行为触犯刑法,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一条款明确了生产、销售假药的刑事责任,体现了国家对药品安全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当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生产经营者也可以通过证明自身不存在过错来免除法律责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产品缺陷由销售者造成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这意味着,如果能够证明药品不良反应是由患者自身原因或其他第三方因素引起的,而非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所致,生产经营者可以主张免责。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其生产的药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通知相关单位和消费者停止使用,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这一规定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了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害扩大的法律依据,有助于减轻其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药品生产经营者的因应对策
面对日益复杂的医疗诉讼环境,药品生产经营者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降低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首先,加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药品从研发、生产到流通各环节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其次,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主动收集、分析、评估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或消除不良影响。再次,完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内容,确保其准确、全面地反映药品特性、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指导医生合理用药,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最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公众信任度,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为企业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药品生产经营者面临的法律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法律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将为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