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安全格局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202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随后,“韧性城市”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党的二十大报告。202x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再次强调推进韧性城市建设。202x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意味着现代城市建设既不片面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也不局限于安全与发展目标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运用系统观念、战略眼光、底线思维等推进城市安全发展,以安全发展的新范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其中蕴含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安全格局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既彰显新安全格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又从国家安全层面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指明方向,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新路径。当前,城市安全风险呈现多样化、复合化特点,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层出不穷,国内风险与国外风险交织叠加,风险的复合化特征驱动着城市安全风险呈现综合化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不仅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韧性安全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首先,要强化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基石,其韧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和恢复速度。为此,应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其抗灾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同时,注重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设施的监测预警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减少损失。
其次,要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城市能否在突发事件中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物资储备水平。此外,还应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联动机制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再者,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韧性安全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城市安全管理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市安全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工作,共同维护城市安全。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城市安全的良好氛围。
最后,要推进科技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科技是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平台,整合各类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城市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面向新安全格局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应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安全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此外,还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总之,面向新安全格局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