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的下乡实践,相比于每学期18周的理论学习,似乎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但是,以价值的标尺来衡量,却一样地不能忽视。一边是文化知识,承载着象牙塔里学子的学术追求,另一边则是实践知识,标志着象牙塔外社会人的价值担当。这何尝不是新的一课呢?尤其是真正的触摸到农村的种种细节,在大脑里勾勒出的诗意的农村与现实相对比时,那实实在在的每一天给我的,无法用单纯的情感描述:有失望,农村的山水也有鄙陋;有汗泪,农村的生活如此劳苦;有感动,农村的人事一样细腻。一、文艺走向现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陶渊明那样,自耕自作,“带月荷锄归”,还有心思“悠然见南山”,诗人的目光把农村的生活变成了天堂一样的景致,尤其是对于就在城市蛰伏的学生来讲,那真该是世外桃源;不幸的是,这样的情感只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我要下乡的村子,是在太行山东部的华北平原上,倒没有太久的坐车,翻山路,也没有来到大西北,大西南的震撼,当汽车把我送进这个村庄时,我就意识到——其实不过平常。金黄的麦子早变成了麦茬儿,打着蔫儿,毒辣辣的日头晒得这个世界都泛着白光,也许是久未下雨,或者刚下的雨已经被太阳夺去了,我也成了个熟透了的茄子,脑袋耷拉着……这就是我的目的地,接下来两周。没有河,绿色的是不大精神的树,到处都被太阳的力量震慑,初中地理说,华北是缺水区,饮水质量并不好,是硬水……走下汽车,来到住宿的地方——一个小学的大教室,实实在在地灌下一碗水,竟然没有苦味,没那么糟糕,不过,环视四周,简陋的条件(没空调),困顿的心情,我已经站不起身了。
然而,正是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