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理论上来说,就业是一种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也即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微观主体的经营状况。在宏观经济方面,高于潜在水平的经济增长率能够有效降低失业率。我国就业状况之所以保持长期稳定,主要在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微观主体方面,我国各类经营主体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受益于商事制度改革和营商环境改善,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的开展,我国经营主体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2x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同比增长8.9%。其中,企业5826.8万户,个体工商户1.24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3万户。占比最高的是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3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个体工商户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支撑了近3亿人就业。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很大,有些经营主体发展遇到一系列问题,这对进一步扩大劳动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这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关键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通过提供更加精准的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此外,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的用工能力和意愿。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新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劳动者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培训覆盖面,确保每一位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全民参保的目标。但也要看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压力增大,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基金可持续性。同时,要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障需求。此外,还要加强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确保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
总之,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们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创新和完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