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三强化”推动“强村”与“富民”有机融合
近年来,县紧扣全市“强村富民”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把“强村富民”工作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强化组织保障、要素整合、市场主体,纵深推进“强村”与“富民”有机融合。
一、强化组织保障,有序推动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一是领导小组高位推进。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农增收工作领导小组,把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制定印发《县“强村富民”三年行动(202x—2025年)责任分解方案》,细化“两强两富”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强村富民”各项工作。一年来,县委先后召开专题会议5次,开展各类暗访督查5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8个。
二是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围绕重点任务和指标要求,从相关职能部门选派10名优秀骨干组成工作专班,采取“工作任务清单、任务推进清单、工作督办清单”的“三单”工作模式,对全县“强村富民”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调度督查,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措施和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工作专班先后实地调研4次、综合研判18次、协调解决问题52个。
三是部门乡镇衔接联动。深化部门挂牌创办、乡镇(街道)班子成员领衔推进的工作模式,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措施,督促指导乡镇(街道)研究制定“一镇一案”“一村一策”工作方案,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会等方式,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强村富民”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考核,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总结,确保责任压实、任务落地。
二、强化要素整合,夯实“强村富民”发展基础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县以土地资源、资金投入、人才支持为切入点,全面优化资源配置,为“强村富民”提供坚实支撑。在土地资源方面,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12宗,总面积达300亩,实现收益1500万元。在资金投入方面,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截至目前,已累计争取上级资金20xx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000万元。在人才支持方面,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聘请10名农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县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与多家银行合作,推出“惠农贷”“兴村贷”等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额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涉农贷款5亿元,惠及农户20xx余户。同时,探索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金融机构分担风险,增强其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已达100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村融资难问题。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强村富民”创造良好环境。投入1.5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100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投入20xx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入3000万元,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投入1000万元,建设农村文化广场、体育设施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三、强化市场主体,激发“强村富民”内生动力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家庭农场500家,农民合作社300家,农业龙头企业20家,带动农户1万户,实现农业产值10亿元。同时,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截至目前,已有1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村集体增收500万元。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县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北部山区,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作物,实现年产值2亿元。在南部平原,依托良好的水土条件,发展高效农业,推广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实现年产值3亿元。在中部丘陵,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农家乐,吸引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县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已成功注册“山珍”“水润”等10个农产品商标,其中“山珍”牌中药材、“水润”牌稻米被评为省级知名品牌。同时,县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度。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0家企业加入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覆盖面积达1万亩。通过品牌建设和质量追溯,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强村富民”发展水平
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县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省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00期,培训农民1万人次。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已达90%,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已达80%。
二是发展智慧农业。县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投资5000万元,建设智慧农业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农田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精准灌溉、施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指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目前,全县已有10万亩农田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5%。
三是加强农村电商发展。县大力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线上店铺,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已开设线上店铺200家,实现网络销售额2亿元。同时,县建设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提供电商培训、物流配送等服务,解决农民电商创业中的实际问题。截至目前,已培训电商人才1000人,建成物流配送点100个,覆盖所有行政村。通过发展农村电商,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效率,还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县通过“三强化”举措,有力推动了“强村富民”工作的深入开展。未来,县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农村更富裕、农民更幸福的目标。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