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粮食安全重大责任扛稳扛牢
“三夏”时节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夏收、夏种、夏管决定着全年粮食的长势,集聚农民的期望,影响经济的发展。山东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202x年粮食总产量1131.1亿斤,占全国8.1%、居全国第三位,实现了耕种面积、总产、单产的“三增”。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针对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山东扛牢粮食安全大省责任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指明方向。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守住耕地红线,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农田质量提升可以有效弥补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让更多粮田变良田,能够有效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制约瓶颈。202x年,山东持续开展耕地撂荒和“非粮化”整治,截至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43.7万亩,全省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加大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力度,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进一步向盐碱地要单产、要效益。未来,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坚持高质量建设和高标准保护相结合,持续推进未达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加强土地整治和治理,改善粮食生产条件,通过智慧管理、种植管控、动态管护等手段,细化管护责任,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良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山东还注重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现代化。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紧密合作,围绕粮食作物的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抗病能力;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此外,山东还积极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山东还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根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山东省不断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完善储备管理制度,确保储备粮的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现代化粮食储备库,具备较强的应急保障能力。同时,山东还积极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调控机制,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在粮食收购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在粮食销售环节,通过市场化运作,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山东还加强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从源头到餐桌全程监控,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山东积极应对,努力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山东加大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完善气象预警系统,提高灾害预报准确率。同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山东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这些举措,山东有效地降低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推进粮食生产过程中,山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实施各项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例如,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施农业保险制度,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帮助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技术。此外,山东还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规模效益。
展望未来,山东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具体而言,一是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健全粮食流通体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五是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上述措施,山东有信心、有能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