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是依托城乡双向人力流、物资流和信息流形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开放性区域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系坚实的支撑。当前,我国县域经济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变革期和加速期,亟须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赋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亟待破除三大认识误区。破除“无关论”。“无关论”认为新质生产力应当在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进行实践探索,而与科技资源较为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的县域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没有看到县域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也没有看到县域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涵盖的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数字经济部分生产环节的条件,更没有看到县域也是全国甚至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必需的重要一环。破除“同一论”。“同一论”则是对立于“无关论”的另一个极端,它认为在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具有同一性,倾向于搞城乡区域一种模式。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之间的发展方式存在天壤之别,不同县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发展基础、资源禀赋迥异,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各有不同。因此,要立足实际、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路径。
破除“滞后论”。所谓“滞后论”,是指一些人认为县域经济由于基础薄弱、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原因,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必然滞后于大城市,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观点忽视了县域经济在某些特定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尤其是在农业、旅游、手工艺等特色产业方面,许多县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此外,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县域经济视为落后的代名词,而应看到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在县域经济中,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精准种植、智能养殖;二是通过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如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通过服务创新拓展市场空间,如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线上销售。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还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其次,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一方面,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过程中的难题。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再次,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商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法治建设,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最后,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注重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鼓励和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总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县域经济打造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