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撇一捺”看改革“三问于民”惠民生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5000多字的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多次,“改革”一词出现了50多次。改革是党的主张,亦是人民的要求。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正是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向前、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人民群众是改革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创造者,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时刻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紧密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多谋民生之利、切切实实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政于民知得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策对我们的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民生政策准不准、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制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好政策,就要用好调查研究这把“金钥匙”,始终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身子向下扑,多到基层听民声,多在一线访民情,既看发展情况好的更看问题突出的地区,既要听取群众的赞誉也要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使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民心。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通过开展“大走访”、“大调研”等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力推动了改革政策的落地生根。
问需于民知冷暖。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改革的动力源泉,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改革的方向。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来说,就是要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改革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问计于民知虚实。人民群众是智慧的宝库,是创新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通过开展“我为改革献一计”、“我为家乡发展提建议”等活动,广泛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力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改革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谱写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三个突出”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