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向”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民”字坐标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全会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广大党员干部应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民本方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走稳、走实、走深改革的为民之路。
校准“民之所需”的改革方向,厚植“问需于民”的赤子情怀,持续走稳“为了人民”的改革之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点。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的思路,将人民需求置顶,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疾苦。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广泛收集民意,真正了解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要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实际行动,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人民需求,改革措施不脱离群众实际,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校准“民之所忧”的改革路径,强化“解难于民”的责任担当,持续走实“依靠人民”的改革之路。“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逐一破解。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加大民生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校准“民之所望”的改革目标,坚定“造福于民”的初心使命,持续走深“成果由民共享”的改革之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高品质的生活选择。要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校准“民之所愿”的改革愿景,弘扬“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持续走好“共建共享”的改革之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凝聚共识,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投身到改革实践中来。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畅通民意反馈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改革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待。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整体效应。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和最广参与者。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方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