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班到小学进行正规化学习,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鉴于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受到诸多条件限制,许多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较为随意:坐姿不端正,站立无姿态,听课时心不在焉,随意交谈,作业敷衍了事。这些现象不仅给教师完成低年级各项教学任务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高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深入研究了相关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了解到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系统的培养,完全有可能帮助他们在早期就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考虑到孩子们普遍具有的“向师性”心理特点,即他们倾向于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我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我都力求做到规范有序,如准时进入教室,对待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鼓励他们按时到校,遵守课堂纪律,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这样不仅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条件。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而言,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也比较敏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虽然让他们连续专注几分钟尚可实现,但要维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则相当困难。多年的低年级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除了精心准备课程内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外,还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进行长期而系统的训练。研究表明,影响幼儿注意力的因素中,视觉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听觉。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强调孩子们在听讲时应该用眼睛注视着老师,以此作为提高注意力的第一步。为了确保这一点,我会时刻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一旦发现有人分心,立即进行适当的提醒或批评;对于表现良好的孩子,则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奖励。此外,我还会不定期地挑选个别学生复述老师刚刚讲过的内容,既检验了他们的听力效果,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了视觉上的引导,我还非常重视听觉训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讲故事、播放音频资料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他们的想法还不够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我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因为我知道,这正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不仅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还能逐渐培养出敢于表达、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将游戏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授数学加减法时,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计算技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不仅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有趣,也有助于孩子们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另外,为了巩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我会定期组织一些小型的测试或者竞赛,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孩子们自身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长远意义,从而在家校之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总之,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们的知识技能的提升,更要注重他们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教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