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初工作安排,经过深入调研和周边考察,就我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我区近几年来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可圈可点、成绩斐然
一是组织保障有力。区政府高度重视“武陵山(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载体,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区级部门主管、乡镇街道联动、群众自发参与”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区政府年均安排宣传文化专项经费250万元,重点扶持奖励精品文化打造、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等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项目,对土家号子等民族文化传承人落实专项补助,出台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办法、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贷款贴息实施办法,重点支持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企业、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区内媒体注重发掘和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是重点保护到位。投入民族专项资金开展了板甲溪十三寨、濯水古镇等1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并初见成效。其中,小南海镇板夹溪十三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濯水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争资250余万元完成草圭堂(市级文保单位)修缮工程,筹资600余万启动区级文保单位文峰塔、三台书院维修保护工程;建立10个传承基地,将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落实传承主体,各传承基地扎实有效地开展传承教学。新华中学利用音乐课和晚自习前的时间教学生唱“后坝山歌”;职教中心利用“三下乡”向群众演唱土家号子;阿蓬江中学100余名学生组成的莽号演奏队;中塘小学以向氏武术当作学生的课间操。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黔江民族宗教志》《黔江土家族知识简明读本》《黔江方言俚语》《黔江民间故事》《黔江民间礼仪》《黔江民歌集》等民族文献资料,为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提供了宝贵资源。
三是文化交流频繁。近年来,我区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武陵山民俗文化节”“土家摆手舞邀请赛”等一系列大型民族文化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民族文化爱好者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我区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向世界展示黔江的独特魅力,提升了我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在濯水古镇、板甲溪十三寨等特色村寨,开发了土家织锦、苗族银饰、土家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此外,还推出了土家风情体验游、苗族民俗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据统计,20xx年全区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其中民族文化相关产业贡献率超过30%。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当前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目前,我区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部分项目甚至出现了无人继承的局面。例如,土家号子、后坝山歌等传统音乐形式,由于缺乏年轻传承人,传承效果不佳,影响了这些文化瑰宝的长远发展。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区政府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宣传文化专项经费用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但相对于庞大的需求来说,仍显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限制了工作的深入开展。此外,现有的资金分配机制也不够科学合理,往往难以精准地满足各个项目的实际需要,导致部分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停滞不前。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尽管我区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的落地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和个人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多,无法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如审批流程复杂、手续繁琐等,影响了政策的实际效果。此外,对于一些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导致其发展受到限制。
四是社会参与度不高。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较低,主要依赖政府推动。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工作压力,也限制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如何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是我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是创新能力不足。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创新是保持文化活力的关键。然而,我区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尚有不足。许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层面,缺乏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此外,对于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传承的效果,也缺乏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三、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我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传承人培养,确保文化薪火相传。建议加大对年轻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民族文化传承事业。同时,可以考虑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将民族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比赛、展演等活动,为年轻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二是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支持机制。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等关键环节。同时,优化资金分配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此外,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引入社会资本、发行文化债券等,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对于具有市场前景的好项目,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企业和个人对政策的知晓率,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见效。
四是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建议区政府进一步拓宽社会参与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志愿者队伍等方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五是注重创新发展,提升文化活力。建议区政府引导和支持文化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提升文化传承的效果和体验。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创意大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我区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只有通过加强传承人培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注重创新发展等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希望全区上下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态度,共同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再上新水平。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