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统一安排,我牵头负责“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课题研究,现就目前初步的调研情况作一汇报。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在“放权”上做“减法”,让权力“瘦身”
一是清理精简审批事项。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市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放管服”改革初期的xx项,精简到目前的xx项,需要提供的申请材料从xx项精简到目前的xx项。这一举措不仅大大减轻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也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例如,在企业设立登记方面,原本需要提交的材料多达十几项,现在只需提供必要的几项即可完成注册,极大地方便了市场主体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二是不断优化办理流程。为了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我市积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确保行政审批承诺时限同法定时限相比,实际办理提速稳定在xx%以上。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通过简化环节、并联审批等方式,大幅缩短了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的时间。例如,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改革前需要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全部审批手续,而改革后仅用时三个月左右,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三是积极规范中介服务。为打破“红顶中介”垄断经营的局面,我市积极推动中介服务市场化步伐,鼓励各类中介机构公平竞争。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此举有效促进了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比如,某企业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由于选择了信誉良好的第三方机构,不仅报告质量高,而且费用合理,大大提升了项目的推进速度。
(二)在“监管”上做“加法”,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加强行政公开日常监管。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行政权力事项上网运行工作,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事项的全流程公开透明。截至目前,我市行政权力事项上网运行总量居全省前列,有力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例如,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所有采购信息均在网上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了采购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二是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我市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即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并将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这种监管方式不仅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还增强了监管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例如,在安全生产检查中,监管部门通过随机抽样,既保证了检查覆盖面,又避免了频繁打扰企业,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三是创新企业信用监管。为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我市积极探索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管理,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便利化服务;而对于失信企业,则依法采取限制或惩戒措施。此举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守信意识,营造了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例如,某企业在年度纳税信用评级中被评为A级,因此享受到了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等优惠政策,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四是加强收费和价格监管。为减轻企业负担,我市严格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建立了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确保收费项目合法合规。同时,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严厉打击乱收费、乱涨价等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例如,在清理整顿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过程中,共取消了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了会员企业的运营成本,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在“服务”上做“乘法”,进一步利企便民
一是推行行政审批“一窗受理”。为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我市大力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整合各部门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具体来说,设立了综合窗口,集中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提供办事指南,开通市民讲堂,政务服务“大篷车”等活动,方便群众了解政策、办理业务。例如,xx县开展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试点,实现了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在一个窗口内一次性办结,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xx区探索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通过签订承诺书的方式,简化了审批程序,加快了项目落地速度。
二是推行重大投资项目全程代办服务。为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我市,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重大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从项目洽谈、签约到建设投产的全过程跟踪服务。代办中心配备了专业团队,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例如,某外资企业在投资建厂过程中遇到了土地征收、环评审批等方面的难题,代办中心迅速介入,协调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最终使项目如期动工建设,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赞誉。
三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市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一方面,通过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等渠道,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能。例如,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查询办事进度、预约办理时间,真正做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是推进政务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为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我市积极参与政务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规范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例如,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了标准化的服务窗口,配备了专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办事环境,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问题
通过系列改革,我市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审批效率实现倍增,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审批提速效率仍有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置审批事项流程复杂,准备时间过长。如以企业单独选址征地为例,土地规划难以跟上项目选址,项目组卷上报的前置要件有xx项且涉及部门多、批准层级高,有的是市、县无法把握的。此外,综合性中介机构缺失,一个投资项目涉及的地勘、水保、环评、能评、灾评、社会稳定风险评价等报告分别编制,信息不能共享,导致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推进速度。
二是部分审批环节仍需优化。尽管我市在审批流程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一些关键环节上仍存在瓶颈。例如,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虽然实行了并联审批,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健全,仍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导致审批时间延长。此外,一些审批事项的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差异,给企业带来了困扰。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建立统一的审批标准,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二)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尽管我市在市场监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部分领域的监管覆盖不到位。例如,在新兴行业和新业态方面,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监管难度较大,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或监管过度的情况。二是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受编制、经费等因素限制,基层监管部门人手紧张,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监管需求,导致监管效果打折扣。三是监管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我市已经建立了多个监管平台,但在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监管效能的发挥。为此,建议加大监管投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快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服务意识和能力还需提升
虽然我市在政务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上仍有改进空间。一是部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待改善。个别窗口单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影响了政府形象。二是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一些工作人员对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深入,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三是服务创新不足。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导致服务方式单一、效率低下。为此,建议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鼓励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是继续精简审批事项。结合国家和省里的最新要求,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清理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证明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真正做到让权力“瘦身”。二是优化审批流程。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问题,深入开展流程再造,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三是推动中介服务市场化。进一步打破“红顶中介”垄断,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中介服务,促进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一是完善监管制度。针对新兴行业和新业态的特点,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填补监管空白,确保监管有法可依。二是充实基层监管力量。通过增加编制、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实基层监管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监管效能。三是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各监管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监管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探索推行“不见面审批”、“容缺受理”等新型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政务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将服务质量和效率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总之,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推进县级党校基本培训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