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看农耕文明的发展韧性

2025-07-06

  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看农耕文明的发展韧性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

  作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发展体系最完备的农业文明形态之一,中华农耕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绵延数千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应对各种挑战的发展韧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系统揭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特质的精准概括,更为读懂农耕文明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理论指引。

  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韧性,本质上是五大文明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中华文明五大特性探究农耕文明的发展韧性,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连续性:农耕文明世代相承的坚韧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其突出的连续性与农耕文明韧性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农业生产和农耕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华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

  考古发现,距今约9000~8000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以粟作、稻作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农业体系。

  湖南彭头山、浙江良渚等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和完整的灌溉系统,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内

......
预览结束
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百味书屋网站地图原创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