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大学生实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人才支撑,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搭建成长平台,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三)优化发展生态,打造区域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二、聚焦关键环节,精准破解实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一)基地建设同质化,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三)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突出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实实训基地建设质效
(一)科学规划布局,构建与产业发展协同的基地体系
一是聚焦产业需求精准建设
二是强化园区载体支撑
三是鼓励中小企业参与
(二)深化校企协同,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
一是推行“订单式”培养
二是建立“双导师”制度
三是开展项目化实
四是建立校企互聘机制
(三)强化政策保障,打造全链条服务生态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二是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
三是强化实权益保障
四是优化生活服务配套
四、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实实训基地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多方联动工作格局
(二)加大宣传引导,营造重视实实训的良好氛围
三是编发《实实训工作简报》,每月通报各单位工作进展、典型案例,促进互学互鉴
(三)加强督导考核,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
……
在全区大学生实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大学生实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我区大学生实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推动实实训基地建设提质增效,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多青年人才。参加今天会议的有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区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街道(镇)分管负责同志,以及区内重点企业代表、高校代表等。刚才,X街道、X企业、X高校负责同志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全面、很有针对性,既总结了成功经验,也提出了务实举措,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借鉴,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下面,结合我区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大学生实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人才支撑,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我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从全国来看,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我区现有实实训基地年
……略……
持久活力。
二、聚焦关键环节,精准破解实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一)基地建设同质化,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
当前,我区实实训基地主要集中在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占比达65%,而新兴产业基地仅占15%,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基地数量不足。以开发区为例,其入驻的1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仅有23家建立实实训基地,且多数基地岗位设置以基础操作岗为主,研发类、管理类岗位仅占12%。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实实训与产业升级需求脱节,如生物科技公司反映,每年接收的实学生中,仅有30%能满足企业对生物研发岗位的技能要求,其余需企业再培训3—6个月才能上岗,增加了用工成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对实实训重视不足,仅将其作为“劳动力补充”,缺乏系统的培养规划;另一方面是部门在基地布局上缺乏统筹,未能根据产业图谱引导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调研发现,我区80%的校企合作停留在“实参观”层面,缺乏深层次的课程共建、项目共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仅提供实场地,未参与高校课程设计,导致学生实内容与专业学脱节,35%的学生反映“实就是打杂”。对比市“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其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实留任率达70%,而我区同类企业留任率仅为45%。,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也不足,近三年有30%的基地因企业经营调整或高校专业变化而停止合作,如纺织厂因产业转型关闭生产线,导致与X职业学院的合作基地闲置,300余名学生实计划被迫调整。这反映出当前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亟需通过政策引导、利益协调等方式,推动双方从“松散合作”向“深度融合”转变。
(三)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尽管我区已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实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但在政策落地、资金使用、考核评价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从资金来看,1800万元补贴资金中,70%流向了规模以上企业,中小企业仅获得30%,而街道的小微企业反映,因缺乏设备升级资金,无法承接更多实学生。在服务方面,全区尚未建立统一的实实训信息平台,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实意愿匹配效率低下,202x年有40%的实岗位因信息不对称而闲置。,部分街道(镇)对基地建设重视不足,如X镇近三年未新增市级以上基地,且未建立校企对接服务专班,导致辖区企业与高校合作渠道不畅。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区在服务保障上仍存在“最后一公里”梗阻,需要从_机制层面加以破解。
三、突出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实实训基地建设质效
(一)科学规划布局,构建与产业发展协同的基地体系
一是聚焦产业需求精准建设。围绕我区“5+3”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实实训基地建设三年规划(2025—2027)》,计划每年新增新兴产业基地10家以上,到2027年使新兴产业基地占比提升至30%。在新能源领域,重点支持光伏科技公司与能源学院共建“光伏技术研发基地”,预计年培养技术人才200名;在数字经济领域,推动大数据产业园与高校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实训中心”,规划设置数据标注、算法优化等岗位500个。二是强化园区载体支撑。依托X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产业园区,打造“一园一特色”实实训集群,如在化工园区建设“绿色化工实训基地”,整合园内15家企业资源,形成覆盖工艺设计、安全管理等全链条的实体系,年可接纳学生1000名以上。三是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设立“中小企业实实训专项补贴”,对接纳50名以上学生的企业,按每人每年20xx元标准给予补贴,预计2025年惠及企业30家,新增岗位800个。
(二)深化校企协同,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
一是推行“订单式”培养。引导企业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需求融入课程设置。机械集团与理工学院合作开设“智能装备班”,企业派工程师授课,学生毕业即入职,留任率达90%,计划2025年扩大至3个班级,培养学生150名。二是建立“双导师”制度。要求每个基地至少配备1名企业导师和1名高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医院与医学院共建的“临床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带教,使实医生独立操作能力提升周期缩短50%,该模式将在全区医疗系统推广。三是开展项目化实。鼓励企业将研发项目分解为实任务,如环保公司将“工业废水处理”项目拆解为12个实模块,学生通过完成模块任务获得实践学分,已有17项学生参与的技术改进被企业采纳,年节约成本120万元。四是建立校企互聘机制。每年选派50名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100名企业骨干到高校授课,如大学与X油田合作,教师参与油田技改项目,企业专家讲授《石油工程实践》课程,实现“师资共享、优势互补”。
(三)强化政策保障,打造全链条服务生态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 ……
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