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这时候,我蹲在地里看海红果熟得掉地上,急得直跺脚;今年志愿者来搭把手,X亩果园3天就收完,果子金贵得很!”XX村种植大户李XX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颗红得透亮的果子,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这样的场景,如今在XX县XX乡的海红果种植区随处可见。
作为中国海红果主产区,XX乡X万亩海红果树是全乡X多户农民的“命根子”——年挂果8000余吨,靠这红果子,不少村民盖了新房、供了娃上学。可前几年,“丰产不丰收”的愁云总笼罩在果农心头:成熟期就60天,本地劳力70%在外打工,雇不到人;鲜果批发价低,加工产品少;线上卖不动,品牌没名气……
202x年3月,XX乡盯着这些问题“较上了劲”: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振兴得靠人。他们按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里“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的要求,结合《XX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振兴”的规定,以及《XX市202x年乡村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延链补链强链”的部署,组建了一支由乡机关员、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现有X人,员占X人)。这支队伍的目标很明确,扎根果园、扑到一线,把“志愿红”变成产业振兴的“动力红”。
一、问题在哪,服务就扎在哪,把“硬骨头”啃成“软豆腐”
问题不隔夜,解决不过周。这是志愿服务队的工作信条。成立之初,队员们一头扎进果园,蹲在地头和果农唠、趴在账本上算、跟着采摘工干,梳理出产业“三道坎”:
第一道坎:采收期短,人手跟不上。海红果8月到10月集中成熟,可本地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往年靠“全家老小齐上阵”,一天最多雇X人,可每天得X人才能抢在果子烂前收完。果子落地上,糖分流失,卖不上价,果农一年白辛苦。
……
预览结束
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