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型,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可以说,中国能否在后危机时代完成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直接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强调扩大内需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是在短期内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也是新时期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总体而言,当前扩大内需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成果仍显表面化。实际上,扩大内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政策和制度层面,甚至在一些重大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上还未取得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基础建设的阶段,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满足个人的生活需求成为了推动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当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以总量扩张为目标,特别重视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具体体现为:过去三十年间,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第二产业占比长期维持在约50%的高水平;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逐步从基础建设阶段过渡到了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随着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出现了明显的缺口,满足这些新的社会需求成为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早在“十五”规划期间,中国就已经设定了将居民消费率提升至50%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并未达成,反而居民消费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反映出生产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固化。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必须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更加重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上一篇:扎实运作项目 用活用好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