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外来流动人员涌入城市并聚居于“城中村”,其消防安全状况堪忧,对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加强和改善“城中村”的消防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城中村”是城乡统筹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的必然产物,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城中村”消防安全问题就要全面掌握其现实状况及成因,从政策机制、管理体制、法制监督、科学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宣传教育等多个层面实施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当地政府主导、部门主管、社会监督、群众自觉参与的工作格局,依靠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形成立体整治、强势推进的局面,确保“城中村”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得到扎实开展和彻底根治。
一、“城中村”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城中村”的形成、发展、分布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就其形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成型的“城中村”,居民为原无地队农民,住宅区域相对狭小,均为城市建成区河网、路网的边缘和交叉死角;二是与城市建成区毗邻的“城边村”,居民大部分已失去土地,仅有少量农用地;三是已列入城区发展框架的“城郊村”,居民大部分保留原农村的生活形态,仍有较多农用地。调查发现,一定规模的“城中村”、绝大部分“城边村”和部分“城郊村”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普遍存在着违法建设泛滥、环境质量低劣、社会问题突出、消防安全状况严峻等“四大顽症”,消防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一)建筑规划杂乱无章、消防隐患突出
“城中村”绝大多数的民房系私人违章建造的“六无工程”,即无规划设计、无报建审核、自请无资质人员设计、自雇无资质的泥瓦工施工、事中无工程质量监管、事后无验收,导致建筑物布局混乱,道路狭窄且曲折蜿蜒,消防车难以通行。同时,这些房屋多数为砖木结构或简易搭建,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一旦发生火灾,极易蔓延成灾。此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电力线路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电线老化、超负荷使用等问题普遍存在,进一步增加了火灾风险。
(二)基础设施薄弱、消防设施匮乏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供水、排水、供电等系统不完善,特别是消防水源短缺,消火栓设置不到位,灭火器、应急照明等消防器材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基本的灭火需求。加之部分老旧房屋没有安装烟感报警装置,居民缺乏必要的火灾预警手段,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扑救,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此外,一些“城中村”还存在地下管线复杂交错的情况,给消防救援行动带来极大困难。
(三)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
由于“城中村”居民构成复杂,包括本地村民和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消防安全知识普及率较低,很多居民对火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防火常识和逃生技能。特别是在出租屋内,房东和租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双方在消防安全方面的责任不清,导致日常管理和维护不到位。此外,一些居民为了节省成本,私自改变房屋用途,将居住空间改为仓库或生产车间,存放大量易燃物品,大大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概率。
(四)基层治理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大
“城中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属于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力量有限,难以有效覆盖所有区域。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违章建筑拆除难、违规用电查处难等;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动性强,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管理对象难以精准锁定,影响了消防安全工作的整体效果。此外,一些地方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现象,使得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统一协调,难以形成合力。
二、加强“城中村”消防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城中村”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城中村”消防安全工作,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具体来说,要加大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扶持力度,优先安排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消防设施建设;要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中村”改造,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改造效率;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违法建设和违规用电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打击各类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同时,要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管理办法,如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推行智能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二)优化规划布局,夯实硬件基础
按照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城中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逐步消除其与周边地区的割裂状态,促进融合发展。对于新建或改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建筑密度适中、道路畅通、消防设施齐全。重点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增加消火栓、灭火器等设备的数量和密度,保证每个居民点都能覆盖到;规划建设微型消防站,配备必要的消防车辆和装备,提高初期火灾扑救能力;完善消防水源网络,增设蓄水池、水塔等储水设施,确保水量充足、水质合格;改造升级电力线路,规范布线标准,杜绝私拉乱接现象。此外,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意识
广泛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向广大居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定期组织消防演练,让居民亲身体验火灾现场,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开设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讲解火灾预防要点和应对技巧;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手册、海报等,方便居民随时学习参考;设立咨询热线,解答居民疑问,提供专业指导。特别要针对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针对性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观念。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等单位的作用,将消防安全纳入日常教学和培训内容,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应急能力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消防队伍,选聘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充实到一线岗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实战水平。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接到报警后能够迅速出动、高效处置。加强对微型消防站队员的培训和管理,使其具备基本的灭火救援能力和指挥调度能力。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招募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加入其中,在日常巡查、隐患排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还要注重与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合作联动,如公安、医疗等部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救援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五)深化综合治理,构建长效机制
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强化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公共利益。推动多元共治,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中村”消防安全治理工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力量攻克难点痛点,巩固扩大整治成果,确保“城中村”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综上所述,“城中村”消防安全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棘手难题,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公共安全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城中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为建设平安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农村农业经济调研报告
- 下一篇: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