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司法责任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新的审判模式已充分运行并不断完善。然自立案登记制施行之后,多数法院的受案数量逐年递增,案多人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基层法院所受案件中民事纠纷案件占较大一部分,随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推进,民事调解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基于司法责任制改革后新的审判运行模式下对民事调解工作的要求,从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完善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意见建议。关键词:司法改革、民事调解、意思表示、调判结合
一、民事调解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民事调解的内涵
狭义的民事调解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基于平等自愿及合法原则,在事实清楚、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由法官主持并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法院出具调解书进行确认,敦促当事人履行相应义务。[源于《民事诉讼法》第93条关于民事调解的规定。]民事调解制度,在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按照平等自愿原则在法院的主持下化解矛盾纠纷。民事调解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变通性强等特点。
(二)民事调解在审判实务中的重要作用
有助于矛盾纠纷的化解
民事调解工作主要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法官作为中立者通过法律规定阐释、法律关系梳理、法律后果预见等方式向具体案件当事人对所涉纠纷进行分析,对当事人的进行思想引导和法制意识的教育,进而明确权利义务,最终促成协议达成,使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同时,法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对双方权利义务进行确定,不仅能够较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够有效避免矛盾激化和升级,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团结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2. 有助于填补办案过程中的法律适用空白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型案件、新的矛盾和纠纷不断出现。国家立法对某些新兴领域可能尚未作出明确规定,而民事调解则可以在此类案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解,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法律原则和精神,帮助当事人达成共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还能为类似案件提供参考,有助于完善法律体系,弥补立法滞后带来的不足。
二、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三)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民事纠纷日益增多,尤其是基层法院面临的案件量急剧上升。据统计,自20xx年以来,全国基层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面对如此庞大的案件量,基层法院在民事调解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通过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提高调解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创新调解机制,引入多元化解纷方式,如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调解网络。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提高了调解效率和质量。
然而,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调解资源相对有限,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专业调解人员匮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调解需求。其次,部分当事人对调解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调解不如判决权威,不愿意接受调解结果,导致调解成功率不高。再次,调解程序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评价体系,影响了调解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解资源不足
基层法院调解资源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解人员数量不足,特别是专业调解员的短缺;二是调解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调解设施落后、技术手段单一。这不仅限制了调解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调解效果。例如,某基层法院因调解室数量有限,无法同时接待多个案件的当事人,导致调解效率低下。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调解过程中信息记录不完整,容易引发后续争议。
2. 当事人对调解认识不足
部分当事人对民事调解的性质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误以为调解只是“和稀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观念导致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态度消极,不愿意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接受调解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普法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调解制度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个别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未能充分释明法律后果,导致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产生误解。例如,某基层法院在处理一起邻里纠纷时,因调解员未能有效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导致一方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最终选择上诉,增加了法院的工作负担。
3. 调解程序不规范
目前,我国基层法院在民事调解程序方面尚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评价体系,导致调解工作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解程序启动不规范,部分案件未经当事人同意就直接进入调解环节;二是调解过程缺乏透明度,当事人难以监督调解员的行为;三是调解结果执行不到位,部分调解协议未能得到有效履行,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调解工作的公信力,也阻碍了调解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和完善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建议
(五)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提升调解员专业素质
增加调解员编制,优化人员结构
针对基层法院调解人员不足的问题,建议上级法院和地方政府加大对调解工作的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调解员编制,特别是专业调解员的数量。同时,优化调解队伍结构,引入更多具有法律背景和调解经验的人才,提高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律师、退休法官等专业人士参与调解工作,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调解团队。
2. 加强培训,提升调解员业务能力
定期组织调解员参加业务培训,内容涵盖法律法规、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全面提升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建立调解员考核评价机制,将调解成功率、当事人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激励调解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例如,某基层法院通过举办调解技能大赛,评选出优秀调解员,并给予表彰奖励,有效激发了调解员的工作热情。
(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调解意识
创新普法形式,增强宣传效果
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如制作调解知识短视频、开设在线调解课堂等,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调解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典型案例报道、专题访谈等形式,普及调解知识,提高公众对调解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例如,某基层法院与当地电视台合作,推出“调解面对面”栏目,邀请法官和调解员现场解答群众疑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 深入社区,开展面对面普法活动
组织法官和调解员深入社区、乡村,开展面对面的普法宣传活动,向群众讲解调解流程、调解优势等内容,解答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印调解手册、宣传册等资料,免费发放给群众,方便群众随时查阅。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也有助于树立调解工作的良好形象。
(七)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公正透明
完善调解程序启动机制
制定详细的调解程序启动规则,明确调解的适用范围、启动条件、告知程序等内容,确保调解程序依法依规进行。对于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案件,应当尊重其意愿,不得强制调解。同时,建立调解申请制度,鼓励当事人主动申请调解,提高调解工作的主动性。例如,某基层法院在立案阶段设置调解咨询窗口,为当事人提供调解咨询服务,帮助其了解调解流程,增强了当事人参与调解的积极性。
2. 规范调解过程,保障当事人权益
制定统一的调解操作规程,明确调解员的职责权限、行为准则等内容,确保调解过程公开透明。同时,建立健全调解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调解监督机构,负责对调解过程进行监督,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对于调解结果,应当依法出具调解书,并告知当事人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及不履行调解协议的法律后果,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例如,某基层法院建立了调解案件回访制度,定期对调解案件进行跟踪回访,了解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强化调解结果执行,维护调解权威
对于已经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应当督促当事人按时履行调解协议,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确保调解结果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建立调解结果反馈机制,定期汇总分析调解案件的执行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拒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应当依法予以制裁,维护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例如,某基层法院设立了调解执行小组,专门负责调解协议的执行工作,有效提高了调解协议的履行率。
四、结语
总之,民事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前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当从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规范调解程序等方面入手,不断改进和完善调解工作机制,努力提高调解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