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邀请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专家学者,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主题,围绕“筑牢城乡基层治理基础”进行了多维度学理探讨,给予我很大启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我市实际,谈四点体会:
一、强化引领,突显“党建统领”核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区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我们加强基层治理的根本遵循,也为我们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要在加强政治建设上有实招。要构建全覆盖的乡村服务领导体系,压实市、街、村、村民小组四级党建引领政治责任,促推党中央和省十二大精神在乡村落实落地,确保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二要在推动重点工作上有实绩。充分发挥党组统筹、指挥和协调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政方针,定思路、把方向、提要求,让党组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实现党的组织工作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无缝对接,提升重点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三要在提升基层治理上有实效。要把基层党建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红线,整合盘活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活村湾村民小组“神经末梢”,深入抓好“红色美丽村、善治示范村、绿色发展村、软弱涣散村”分类管理,高位打造“五好乡村”(组织建设好、骨干队伍好、村庄形象好、产业发展好、乡风民风好),推进“五化兴乡”(支部标准化、农民组织化、人才集聚化、发展融合化、治理精细化)。
二、转变理念,全面营造“共同缔造”新气象
开创乡村振兴共同缔造新局面,核心在“共同”,难点也在“共同”。用活用好“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关键在于筑牢共同基础。一是要筑牢共识基础。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深入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政策举措,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筑牢共商基础。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机制,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确保各项决策符合群众意愿和实际需要。三是要筑牢共建基础。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格局。四是要筑牢共管基础。完善村级事务公开制度,提高村级财务管理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过程公开透明。五是要筑牢共享基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受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创新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内在活力。一是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业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二是要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四是要创新科技支撑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五是要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注重实效,提升“乡村振兴”质量水平
乡村振兴不仅要追求速度和规模,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一是要注重规划先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编制高质量的乡村振兴规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要注重生态保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三是要注重文化传承。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乡村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四是要注重社会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五是要注重民生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定信心、久久为功。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