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海外流失文物为何回家难

2024-12-08 华博范文网

  海外流失文物为何回家难

  海外流失文物的溯源调查与追索返还,近年来在国内日渐受到关注,每有相关消息公布,都深深牵动社会公众的内心。让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家,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美好心愿。文物不同于普通财产,是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精神与身份传承特性。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看,历史文物对各民族的自我认识和互相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原属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文物,在精神价值方面更显突出,属于国家不可分割的重要文化遗产。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国势衰微,大量珍贵文物或被列强明抢暗夺,或因不法商人走私倒卖而流落异国他乡,国宝重器遭浩劫,中国文化遗产遭受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公私博物馆中,中国文物的数量达167万件之多,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私人藏家手中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数倍之多。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饱受文物流失之苦。在中国近代史上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日本侵华等战争中,西方列强掠走我国大量珍贵文物。现在这些文物收藏在国外一些博物馆中,不少是有案可查的。还有许多文物是通过非法发掘和偷盗等方式获得然后再被偷运至国外的,包括私自盗掘古墓、古遗址,盗凿石窟内雕像等。如日本在侵华期间大肆盗掘占领区内的古墓、古遗址。

  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失文物数量,如何有效地推进其回归工作,成为了一个复杂且紧迫的问题。首先,国际法律框架的支持是关键。尽管《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以及《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1995年)等国际条约为文物追索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这些条约的实际执行效果往往受限于各国的国内法律体系和政策立场。例如,某些国家的法律制度并不承认这些国际公约的效力,或者即使承认,也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此外,部分国家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愿意归还所持有的中国文物,这进一步增加了追索工作的难度。

  其次,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为文物追索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文物的鉴定、追踪和保护工作中。通过建立全球性的文物信息数据库,可以有效提高文物追索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文物的远程展示和研究,为无法实际归还的文物提供了一种替代解决方案。然而,技术手段的应用同样面临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确保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再者,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文物追索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单靠一国之力难以完成。因此,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对于促进文物的有效追索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各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开展文物追索行动,不仅有助于解决文物归属争议,还能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例如,20xx年,中国与意大利签署了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谅解备忘录,为两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公众意识的提升也是文物追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认知的局限,人们对流失文物的关注度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因此,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是推进文物追索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论坛等活动,利用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和参与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文物追索的良好氛围。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到文物追索工作中来,如成立专门的志愿者团队,开展文物寻访、信息收集等工作,将极大地丰富追索工作的渠道和手段。

  总之,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综合运用法律、技术、外交等多种手段,逐步解决文物归属争议,实现流失文物的有序回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物本身的价值,更要深刻认识到文物承载着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那样,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通过不懈努力,让更多的流失文物早日回归祖国怀抱,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